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471900)李金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6年6月我科85例GDM患者,年齡在23至34歲之間,平均(27.15±3.89)歲,孕周24至36周,平均(30.63±4.76)周。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驗確診為GDM,宮內單胎妊娠,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表示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妊娠并發癥或心、腎等器官病變,嚴重精神障礙,依從性較差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上述85例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41例和研究組44例,兩組基本情況對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常規治療,即根據患者的實際血糖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短效胰島素治療,并以一對一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屬教導糖尿病相關基礎知識及其注意事項,定期監測患者血糖、體重、腹圍。研究組除了予以上述干預措施外,還進行個體化飲食控制。①個體化飲食方案:通過詢問的方式了解患者的飲食愛好及飲食習慣,包括1日就餐次數、食物種類及攝取量等,并結合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體重增加、腹圍等指標綜合評估其營養情況,制定合理的、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②建立健康檔案:仔細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血糖控制情況、既往史、產檢項目及結果、營養狀況與飲食指導計劃等內容。且在患者每次產檢時,根據其不同孕期營養需求適當調整其飲食計劃;③開展營養知識講座:每周周日舉辦妊娠期糖尿病講座,以多媒體、提問解答等形式,重點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及正確的飲食搭配,并指導患者孕期保健知識及運動方法等;④定期監測患者BMI:醫師教導患者監測BMI的方法。囑其每周定期定稱測量BMI情況,并根據此結果合理調整熱量及營養素的攝入。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況,并對比分析兩組母嬰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意義 選用SPSS19.0軟件,計數數據經χ2檢驗;計量數據經t檢驗,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血糖情況比較 干預前,研究組FPG值(8.69±0.75)mmol/L、2hPG值(11.38±1.03)mmol/L;而對照組分別為(8.61±0.78)mmol/L、(11.33±1.10)mmol/L。兩兩對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FPG(5.15±0.86)mmol/L、2hPG(6.89±0.54)mmol/L,均明顯優于對照組(6.37±0.97)mmol/L、(8.84±0.71)mmol/L,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 孕婦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孕婦出現2例產褥感染、2例羊水過多、1例妊高癥,總幾率11.36%,而對照組發生4例產褥感染、3例妊高癥、2例胎膜早破、3例羊水過多,總幾率為29.27%。兩組比較,χ2=4.252,P=0.039,差異顯著。
2.3 圍產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1例巨大兒、1例早產兒、1例新生兒低血糖,總幾率為6.82%;而對照組出現1例新生兒窒息,1例胎兒窘迫、3例早產兒、3例巨大兒、2例新生兒低血糖,總幾率24.39%。組間比較,χ2=5.059,P=0.025,差異顯著。
大量研究已證實[1],對于GDM患者,通過規范治療、飲食控制及科學運動等干預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相關妊娠并發癥的發生。相關研究也指出[2],飲食控制是GDM治療的基礎,對緩解患者病情、改善其預后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本文由此出發,對研究組44例患者給予個體化飲食控制,依據患者實際血糖情況、以及飲食習慣和產檢結果為其制定個體化的、科學的飲食計劃,以期優化患者的飲食結構,改善其營養狀況,進而延緩糖尿病進一步發展,避免相關妊娠并發癥發生。結果也顯示,與常規治療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血糖改善情況更佳,其孕產婦、圍產兒并發癥幾率更低(P<0.05)。由此可知,在GDM患者孕期保健中,給予個體化的飲食控制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少相關妊娠并發癥發生,促進母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