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煤集團總醫院(102300)許富榮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幫助病人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適應的身心狀態。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度,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應貫徹臨床護理全過程,遍及護理實踐的每個角度,做好心理護理,提高交流技巧,以便做好心理護理的疏導。
心理護理主要目的在于:①解除病人對疾病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②正確及時健康教育,使病人盡早適應新的角色及住院環境;③幫助病人建立新的關系,特別是醫患關系,以適應新的社會關系。
2.1 急性病人的心理護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發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積極搶救的病人。因為急性病人不是生命威脅就是遭受軀體傷殘,心里正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如果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于轉危為安。否則,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過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搶救時的種種惡性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病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等對病人的心理活動有影響。因此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個急性病人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增強病人的安全感是急性病人心理護理的中心任務:①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可親:急性病人大多求醫心切,一旦進入醫院頓有絕路逢生之感。這時醫護人員應當做到緊張而又熱情地接診,親切而又耐心地詢問,細心體貼關懷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難之時遇到救命的親人,這種醫患關系大大增強了治療依從性。②使病人感到醫務人員可信:醫務人員嫻熟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是贏得時間使病人轉危為安的保證,同時對病人來說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③使病人感到安全:醫護人員的醫德和技術是病人獲得安全感的基礎。醫護人員還應針對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急性病人,無論預后如何,原則上都應給于肯定性的保證、支持和鼓勵,使病人能夠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2.2 慢性病人的心理護理 慢性病人因為需要承受長期的疾病折磨,經歷漫長的病程,所以往往產生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心理護理應當與生理護理結合進行,做到身心積極效應互相促進。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現疼痛,發熱,嘔吐,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易引起不良情緒,醫務人員應當親切安慰,并及時妥善處理,病人自然就會情緒好轉。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藥物外,還經常進行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這對那些痛閾低的病人來說也常常引起焦慮,技術熟練的護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賴,即說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護理。再如病人的飲食,不僅需考慮到病人的營養和禁忌,也要考慮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環境條件等。經驗證明,在良好心理護理的配合下,病人不僅能遵醫囑就餐,而且還有飲食療法的意義。另外優雅的環境,舒適的治療條件,也具有心理護理的意義。慢性病人大多都是空閑時間多,就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組織必要的活動,如欣賞音樂,繪畫,看電視,聽廣播等,豐富病房生活。對因病情反復和病情惡化而失去治療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勵,對重危病人更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動作輕柔,加強基礎護理,使之心理上減輕對病危的恐懼。
2.3 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
2.3.1 病人術前的心理與心理護理,無論手術何等重要,也不論手術大小,對病人都是較強的心理刺激,病人意識到了這種緊張刺激,就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等。大量臨床觀察和研究均證明,病人術前的這種恐懼和焦慮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這種惡劣的情緒狀態還易引起并發癥。因此,術前的心理護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為此應當進行術前心理咨詢,咨詢應由有權威的醫生和護士進行,耐心聽取病人的意見和要求向家屬詳細交待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對手術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證,絕不能向病人交待千分之一的危險性,權威性的咨詢對病人獲得安全感極為重要,還要依據不同的病人,用其恰當的言語交待術中必須承受的痛苦。如準備在局麻下作腹部手術,就應告訴病人術中牽拉臟器時會感到牽拉痛,屆時應有思想準備,做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減輕疼痛等。對術后如需用鼻飼管,引流管,導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儀器者,術前也應向病人說明,使病人醒來后不致懼怕。使病人深感醫務人員對其疾病十分了解,對其手術是極為負責的。這些心理上的準備,對控制出血量和術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可使病人正視現實,穩定情緒,預后不佳而無焦慮者,效果往往更佳,這是因為,無焦慮的病人由于對醫生或手術過度依賴,過分放心,對生理上帶來影響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醫生護士掌握了,所以醫生和護士都應端裝大方,態度和藹,言語親切,使病人產生安全感。
2.3.2 病人術后心理與心理護理 病人經過手術,尤其經過大手術的病人,一旦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活過來感到非常僥幸,這時他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于軀體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會體會到切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多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因此,對術后病人的心理護理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①及時告知手術效果;②緩解術后疼痛的方法及注意事項;③注意態度和藹可親使病人信任感和安全感。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病種的成年人。患病住院后由于環境的改變,周圍人的不熟悉和對疾病的恐懼,其心里會產生一個共同點:緊張,焦慮,煩躁,憂郁等。護理人員首先應了解病人情況,給于安慰,消除心理不安,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正確認識疾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達到配合治療的目的。
臨床實現表明,心理護理對疾病的康復與惡化有直接影響,不同病種,因個體差異,其心理護理方法不同。護理人員應遵循“因人而異,因情而別”的原則,了解病人病情、性格后,明確心理活動在疾病與健康轉化過程中的作用,積極學習現有心理學知識和應用方法,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把心理護理深入到每一個病人心理,從而更好更有效地為臨床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