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張娟娟 柴溫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臨床導致老年群體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效果較好,但是術后仍存在一定并發癥對患者康復造成影響,需借助護理方案進行干預[1][2]。本研究主要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接收的120例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齡為49~83歲,平均(65.42±5.34)歲,患者術前均經影像資料進行評估,確定病變為重度狹窄,經B超檢查確定頸動脈狹窄率均在88%~98%之間。
1.2 方法 本研究120例患者均實施手術,術前行全麻,患者全身肝素化后按照手術操作順序阻斷機體各動脈,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過程中對患者頸內動脈末端血壓水平進行常規監測,其中101例患者末端壓均超過50mmHg,可直接行手術治療,其余患者需行頸動脈轉流管后實施手術。術后患者均需于皮下放置引流管。
1.3 結果 本研究120例患者均順利開展手術治療,無死亡。患者住院時間為6~19d,平均(8.76±1.05)d。其中1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3例腦高灌注綜合征,2例腦出血,1例腦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切口感染,1例傷口出血,1例形成急性頸動脈血栓。
2.1 術前患者并發癥發生危險因素評估 ①患者入院后應針對患者既往病史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借助預防跌倒評分等量表對患者日常活動、生活能力及自理情況進行評定,針對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危險性較大的患者進行強化指導及監護。②術前對患者凝血功能、心肝腎等器官情況進行常規檢查評估,應用超聲觀察患者頸動脈病變情況。根據患者血糖指標水平進行控制,確保患者術前空腹血糖值<8.0mmol/L,餐后2h血糖值<10.0mmol/L。根據患者血糖、血壓、血脂等水平情況可遵醫囑用藥,避免患者血壓水平波動增加圍術期腦缺血危險性。③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知識及手術方案,叮囑其手術注意事項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避免術后出現并發癥引起患者及家屬的恐慌,確保患者手術過程中精神狀態良好,手術順利實施。
2.2 并發癥護理措施 患者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因自身頸動脈壓力感受器等功能失衡,患者多存在血壓波動情況,容易引發高血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應基于患者進行持續心率監護,觀察患者面容、神志等各項生命體征,確保患者血流動力學水平處于穩定狀態。根據患者術前血壓監測數據將患者血壓水平進行控制,若患者血壓水平過高應借助硝普納進行控制。針對心率變化幅度較大的患者應及時與醫師聯系并做好急救處理。本研究120例患者中仍存在術后并發癥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為9.17%。
腦高灌注綜合征為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多表現為嘔吐、頭痛等,本研究3例腦高灌注綜合征中1例術后出現嚴重惡心、嘔吐、疼痛癥狀,且術側眼球突出,眼壓升高,需給予降壓處理并應用呋塞米、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藥進行處理,提示患者術后應對其血壓、意識、是否頭痛等癥狀進行密切觀察,可確保早期對并發癥進行有效干預。針對術后出現腦缺血或卒中患者應對其昏迷評分、神志及四肢肌力情況進行評定,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可在很大程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為避免術后并發癥發生應于術后常規應用康寧藥物治療并對患者血壓水平進行控制,叮囑患者避免用力打噴嚏、咳嗽等,避免情緒過激引起出血。術后對患者引流液情況進行觀察,提前做好急救準備。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術后并發癥及恢復情況進行健康教育與飲食指導,為患者制定良好飲食及作息方案,提醒患者出院后定期復查。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實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腦部供血情況,預防腦卒中發生,但術后仍存在并發癥發生,因此應采用圍術期護理措施進行干預,通過術前評估、術后觀察等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時發現并發癥并處理,可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