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集團旗下的湊湊以“火鍋+茶憩”的創新形式推出之后,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成為“京城排隊火鍋”的一名。隨后,湊湊做了更加細致的布局,打出兩張王牌——“奉茶文化”和“米其林大廚”,前者是以客為尊,后者重視舌尖上的幸福。
瞄準等位時間的“奉茶文化”
呷哺呷哺的董事長賀光啟說:“奉茶文化是以客為尊的文化。”早年的中國臺灣省,鄉間人煙稀少,交通很不方便。于是有好心人在荒郊的十字路口放置茶水桶,茶桶蓋上擺放兩至三個杯子。茶水桶上寫著“奉茶”二字。這是臺灣省早期的奉茶文化,為了體恤路人解渴的需求,而設置路邊茶,茶桶內的茶水會隨時間產生溫度變化,由熱茶變溫茶最終成為涼茶。一個路人湊巧一天走三趟,可享受到不同冷暖的茶味。趕路人更是能體會到“杯茶解渴”的幸福。這種路邊的奉茶文化在臺灣省鄉下非常普遍,它傳達體貼之情,只付出不求回報。
在臺灣省桃園縣長大的賀光啟,對這種奉茶文化有更深的體悟,并且把它移植到湊湊。賀光啟說:“湊湊的等位問題比較突出,顧客常常要等一兩個小時。如何讓食客在等位時間也有很好的消費體驗,是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湊湊的二代門店,茶憩部分不僅僅是一個顧客的等位空間,更會把它打造得如星巴克一樣,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喝喝茶、吃吃港點、談談心,等到用餐時,可以繼續圍爐歡宴。
米其林大廚助陣
湊湊為保證茶憩的品質,簽約擁有米其林光環的大廚林仕培先生,請其為湊湊的港式點心當研發顧問。林仕培服務的永利軒是米其林二星級餐廳,也是澳門僅有的三間獲二星級榮譽的餐廳之一,它的港點首屈一指。湊湊邀請林仕培加入,是為了提升茶點的品質,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讓渡價值。“湊”字在《說文》和《廣韻》中本義都是指人們在水上相會。創始人團隊認為,“湊”的意思與火鍋的非常貼切,就是朋友因為火鍋,即傳統意義上的因水而相聚。湊湊的“茶飲+港點+火鍋”的模式,讓湊湊別具特色。
“茶飲+港點”模式的靈感來源于港式茶餐廳,品牌負責人張振緯介紹,在上海或深圳會經常看到一個現象,比如翠園等餐廳基本一早開業就有很多人會去吃早茶、聊天,人們在正餐時段外都還是有需求的,并且港點對于整個中國的餐飲環境似乎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事實上,湊湊的“奉茶文化”不僅僅是瞄準等位時間,早茶、上午茶、下午茶等時段,都是湊湊想爭奪的市場空間。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說:“正常的茶飲或甜點預計會占到主營收入的50%左右,甚至會更多。湊湊不只要做到成為人們心里吃火鍋的地方,而且要讓消費者覺得這里更有文化底蘊。同時,繼續保持親民的調性。”也有業內士人認為:“米其林大廚的這張牌,一方面幫助湊湊將產品提到更高端的定位上,另一方面他們也想通過米其林標準的精致小吃挖掘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湊湊和呷哺呷哺都一再強調,推出港式點心,目的是與茶飲搭配,服務于早餐、下午茶以及等位的顧客,而且未來新開業的湊湊門店,還會增加等位區,供消費者喝茶吃點心。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透露,目前,港式點心并不會直接以售賣形式出現,而是以贈送的方式提供給等位者。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董事長賀光啟表示:“未來茶飲在前,火鍋在后。”通過火鍋店吸引用戶對茶飲的黏性。以后,再推出與茶飲相關的品牌餐廳,賀光啟每一步棋都下得很認真。業內人士說:“在中國如今的消費市場中,隨時拿一杯奶茶或是咖啡已經不足為怪,因此能夠與咖啡相媲美,品牌相對空白的茶市場又成為商人的下一個獵物。對于這一點,咖啡品牌星巴克花費6.2億美元收購美國茶葉零售商茶瓦納(Teavana)足以證明。”湊湊把中國臺灣省的茶飲引入內地,就是想爭奪市場份額。值得一提的是,湊湊之前推出的臺式手搖茶備受青睞。故此,賀光啟希望好風憑借力,茶飲在未來市場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