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縣婦幼保健醫院(473300)王榮福
髖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髖部骨折、股骨頸骨折兩種,好發于老年人[1]。不少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導致手術風險更高,術后也易出現并發癥。因此,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髖部骨折患者60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探討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髖部骨折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62~87歲,平均為(72.6±5.2)歲;股骨頸骨折35例,粗隆間骨折25例。骨折原因為跌傷、車禍傷。股骨頸骨折患者行內固定術2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9例;粗隆間骨折患者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30例。對比一般資料,發現在年齡、性別、骨折原因、骨折類型、手術類型等方面兩組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個性化康復護理,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由于受傷疼痛,行走困難,老年患者的自尊心受挫,極易產生抑郁心理。還有不少患者不了解手術,擔心手術結果而產生恐懼與憂慮情緒。護士要主動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此外,由于肢體功能受限,多數患者依賴性較強,加上術后疼痛,害怕切口裂開而不愿主動活動[2]。對此,護士要積極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讓他們明白早期功能鍛煉對肢體康復的重要性,使其主動配合康復鍛煉。
②飲食護理:體型消瘦者可選擇高熱量,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質的食物,補充營養。對于肥胖者應吃低熱量,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鈣質的食物。骨折初期應多吃一些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果的食物。骨折中期應多吃一些有健脾和胃、接骨續筋效果的食物。骨折晚期應多吃一些有益氣補血、強筋健骨效果的食物。③術后功能鍛煉:a.術后早期:將患肢抬高約15°~30°,保持中立位。指導患者活動肢體末端關節,開展股四頭肌與小腿三頭肌的伸收縮鍛煉[3]。同時,增加病房巡視次數,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切口情況,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b.術后中期:術后1周后能開展股四頭肌、膝關節、踝關節的功能鍛煉,包括直腿抬高、左右側移等。這有利于加快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c.術后晚期:待拆除縫合線后可指導患者持拐下地,步行訓練。注意康復鍛煉的強度要以患者耐受,不感到疲勞為宜,遵循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原則。
1.3 髖部功能評定標準 在術后1年通過Harris評分評估患者髖部功能康復情況,評價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疼痛度、畸形四個維度,總分100分。①優:90~100分;②良:80~89分;③中:70~79分;④差:低于7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以P<0.05為準,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Harris評分,干預組優10例,良12例,中7例,差1例。對照組優5例,良9例,中10例,差6例。因此,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骨折中的常見類型,特別是手術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退化,機體恢復功能較弱,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康復護理理念也有所變化。現代骨科康復護理更強調人性化理念,即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的身心特點與骨折特點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通過心理干預、康復教育、飲食護理、功能訓練等措施,最大限度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關節功能活動度,使患者能夠早日康復。
本次研究顯示,干預組實施康復護理效果顯著,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康復護理能促進髖部骨折術后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