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暨玉溪市人民醫院(653100)朱雁鴻 廖飛
困難氣道一直是麻醉醫師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七氟烷由于具有可控性強、誘導快、蘇醒快等優點[1][2],并且對患者產生的呼吸抑制作用較弱,呼吸道刺激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誘導困難氣管插管[3][4]。本研究將近兩年來對七氟烷預充誘導在122例可疑困難氣道病例中的氣道評估應用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全麻手術的患者122例,年齡18~73歲,其中男68例,女54例,ASA分級Ⅰ~Ⅱ級[5]。術前評估為可疑困難氣道入選標準(即符合以下三個方面任何一項者):Mallampati分級[6](評估為Ⅲ~Ⅳ級)、甲頦距離(小于三橫指)、顳頜關節活動度(不能把下切牙前伸至超出上切牙)。排除嚴重心律失常、冠心病、肺部感染、氣道高反應性疾病患者以及明確困難氣道患者如困難氣道病史、氣道周圍嚴重燒傷疤痕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禁食8小時,禁飲4小時,入室開放外周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液,常規監測無創血壓(BP)、心電圖(ECG)、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于麻醉誘導開始時給予咪達唑侖0.04mg/kg鎮靜,之后采用“潮氣量法”誘導,先將七氟烷濃度設置為8%,氧流量為6L/min,將回路預充后連接面罩,患者吸入后入睡,再扣緊面罩,將七氟烷濃度設置為3%,氧流量為3L/min,用麻醉機輔助通氣繼續吸入七氟烷,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下頜松弛、心率減慢,此時進行喉鏡顯露分級評估,若為Ⅰ~Ⅱ級(可看到部分或全部聲門)則退出喉鏡,繼續面罩給氧,于靜脈內給予芬太尼4ug/kg、維庫溴銨0.1mg/kg后再行喉鏡下氣管插管;若喉鏡顯露分級評估為Ⅲ~Ⅳ級(僅可見會厭或會厭不可見),則停止七氟烷吸入,吸入6L/min氧氣,輔助患者自主呼吸,待意識恢復后改用清醒氣管插管。
122例可疑困難氣道患者中,誘導過程中患者耐受性較好,未出現明顯躁動,呼吸暫停有7例,呼吸道分泌物較少,喉鏡暴露時肌松良好,麻醉誘導效果滿意,所有患者誘導期間SpO2經輔助或控制呼吸后均能保持在95%以上,未發生嗆咳、喉痙攣、反流、誤吸等。其中喉鏡顯露分級評估為Ⅰ~Ⅱ級的患者有103例,占84.4%,在給予芬太尼、維庫溴銨后均順利進行氣管插管,術后詢問整個插管過程的知曉率為0;喉鏡顯露分級評估為Ⅲ~Ⅳ級的患者為19例,占15.6%,在改為清醒方式后也均成功完成氣管插管,術后詢問七氟烷預充誘導喉鏡暴露的過程知曉率為0。
氣道管理是麻醉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麻醉醫師也被稱為氣道管理者,而困難氣道是每一個麻醉醫師必須面對并且必須處理的一種緊急情況[7]。困難氣道是指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臨床麻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在面罩通氣時遇到困難(上呼吸道梗阻),或氣管內插管時發生困難,或兩者兼有的一種臨床情況,對這類患者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則有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8]。臨床麻醉過程若經過術前評估可能出現困難氣道的患者,一般會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后,通過面罩加壓給氧,觀察是否可以控制患者的呼吸,適當提高肌松藥插管,降低肌松后機體缺氧狀況[9][10]。對于全身麻醉后通氣困難的患者,首選清醒插管,即在清醒鎮靜表面麻醉下進行氣管插管,既保持氣道通暢,又可避免患者發生不舒適等不良反應[11]。
然而實際工作中發現對一些具有困難氣道評估因素的可疑困難氣道患者往往并非真正的困難氣道,對本次122例可疑困難氣道患者研究觀察中即發現,真正困難氣道僅有19例患者,占15.6%,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若均采取清醒鎮靜下的氣管插管,則患者的插管舒適性將會減低,給患者身心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因此最好能將此類可疑困難氣道患者再次進行氣道評估分類,將真正困難氣道和非困難氣道區分開來。七氟烷具有麻醉誘導速度快,且蘇醒時間短,麻醉深度易掌控的優勢[12],因此將七氟烷預充誘導用于可疑困難氣道患者的氣道評估,使得103例非困難氣道患者能在充分鎮靜下進行喉鏡暴露分級評估及氣管插管操作,而19例真正困難氣道患者在鎮靜下進行喉鏡暴露分級評估,發現行常規喉鏡插管較為困難,因此及時終止七氟烷吸入,讓患者較快蘇醒,麻醉醫師能夠有充裕時間重新進行其他方式的氣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得到較好的鎮靜作用,未發生操作知曉的情況,氣管插管順利,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七氟烷預充誘導用于可疑困難氣道患者的氣道評估,能夠使患者得到較好的鎮靜效果,將真正的困難氣道和非困難氣道進行分類處置,使麻醉醫師對困難氣道有充足準備,提高了氣管插管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