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王明明 張陳晨 王春嬌
咯血是肺結核疾病中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是由于結核病變[1]侵犯肺血管造成的血管破裂而引起的。肺結核咯血既可發生在病變進展、惡化中,同時又出現在病灶吸收好轉期,主要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并經咳嗽動作從口腔排出的過程,稱為咯血。本次研究為分析護理干預對垂體后葉素治療肺結核咯血致低鈉血癥的影響,對我院100例肺結核咯血致低鈉血癥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所取得的分析結果與具體的分析內容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治療的肺結核咯血致低鈉血癥患者中選取100例進行分析,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2∶18,年齡(14~50)歲,平均年齡(37.25±9.30)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0∶20,年齡(15~50)歲,平均年齡(34.59±10.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50例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低鈉血癥時給予靜脈的補鈉,注射0.9%氯化鈉液體250mL+垂體后葉素12U,12小時/次,進行靜脈滴注,經過4~12天的用藥,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患者臨床治療中的護理工作;觀察組5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進行口服補充無機食用鹽,嚴重者采用靜脈補鈉治療。采用1g的食用鹽進行分裝兌成水,并進行24小時的觀察記錄,當血清鈉低于135mmol/L時,可以進行調整,在必要的時候在給予靜脈補充,并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情緒進行有效的護理,向患者介紹治療中采用的治療方法與藥物,并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癥狀與治療后的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患者補鈉量與干預前后血清鈉水平的比較,并讓醫護人員每日進行兩組患者食用鈉鹽量與垂體后液素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統一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錄入分析,患者年齡等平均資料以(±s)形式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數據比用t檢驗,對比率則用卡方檢驗,同時借助[n(%)]表示例數資料,當P<0.05時,表示對比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鈉水平的比較(P>0.05)觀察組50例患者,用藥前(139.5±1.6)mmol/L、用藥4天(137.4±2.1)mmol/L、用藥后8天(138.7±1.5)mmol/L;對照組50例患者,用藥前(140.1±1.5)mmol/L、用藥4天(126.7±4.6)mmol/L、用藥后8天(134.6±3.9)mmol/L。
2.2 兩組患者的補鈉量比較(P<0.05)觀察組50例患者中,靜脈補鈉(4.6±1.2)g、口服補鈉(7.5±2.9)g、8天補鈉總量(97.9±20.7)g;對照組50例患者中靜脈補鈉(9.4±4.5)g、口服補鈉(2.8±0.8)g、8天補鈉總量(98.3±18.9)g。
咯血[2]在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咳嗽而出血、痰少血多、或者大量咯吐鮮血,其主要引起的病因為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外傷、全身出血性傾向性疾病、其他較少見的基本或異常情況,在臨床的表現為發熱、胸痛、嗆咳、皮膚黏膜出血等癥狀。在臨床的治療中采用護理的干預,能夠有效地預防垂體葉素導致的低鈉血癥[3],在進行患者飲食的干預后,在使用藥物4~8天的治療過程中,對照組的血清鈉的水平明顯的比觀察組的低,而在口服補鈉的用量治療中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靜脈補鈉量同時比對照組的低,(P<0.05)
綜上所述,在肺結核咯血致低鈉血癥患者中采用護理干預對垂體后葉素治療產生積極影響,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