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院(417000)李玲 朱湘萍
PICC置管患者極容易發生靜脈血栓、感染、靜脈炎等并發癥,因此,在置管期間常常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置管有效率[1]。為了分析集束化護理管理在PICC護理中的效果,本次研究隨機抽取了我院收治的150例PICC置管患者進行分析,并總結如下。
1.1 基礎資料 本次研究抽取的150例對象均屬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將其平均分為甲組、乙組,每組75例。甲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范圍38~64歲,平均(55.6±4.0)歲。乙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36~66歲,平均(55.0±5.2)歲,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的結果提示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甲組:采取常規置管護理,選擇三向瓣膜PICC導管進行置管,所有操作均在良好的消毒、滅菌狀態下進行,在成功置管后要及時配合基礎護理,囑咐患者盡可能降低肢體活動量,可以適當握拳、松拳,然后詢問患者是否有腫脹、疼痛感。置管2d后,護士可指導患者用握力器開展握拳、松拳等活動,并且及時在24h更換穿刺點敷料及貼膜等,并且保持穿刺點周圍的皮膚干燥、清潔,避免發生感染。
乙組:采取集束化護理,首先成立護理小組,然后共同學習相關護理知識,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然后對相關風險進行評估,對深靜脈血栓評分高于15分的患者給予2.5mg的華法林口服,盡可能將其INR比值控制在2.0~3.0間,待一切指標正常后再置管。其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積極借助B超探查來選擇合適的靜脈,并對其深度、直徑、走向等進行測量,確保靜脈直徑不低于導管直徑2倍。完成穿刺后借助X線下保證導管尖端為氣管隆突處的1~1.5個椎體部位。再次,PICC小組成員展開置管,確保手部衛生并在無菌操作,選擇0.5%的乙醇溶液進行皮膚消毒,范圍到上肢肩部以及腋下、手指,全身覆蓋無菌布后留出穿刺部位,采取2次測量置管避免穿刺點發生改變,盡可能以1cm/s速度送管,遇阻力時囑咐患者全身心放松,適當給予血管按摩,或者注入少量的氯化鈉注射液減輕阻力后繼續置管,其余操作與甲組一致。最后,根據患者的置管情況,制定導管維護流程。及時更換貼膜并在刺后48h更換敷料,零角度從下至上揭貼膜,大范圍皮膚消毒后進行無張力貼膜,并以U型固定。再用乙醇棉片擦拭導管接頭15s,每周更換其正壓接頭,以免導管脫落,并積極配合臨床護理[2]。
1.3 數據統計及處理 數據采用SPSS19.0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X2檢驗,P< 0.05提示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
兩組PICC患者通過不同方法護理后,甲組發生靜脈血栓9例,發生率是12.0%;乙組發生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是1.3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集束化護理管理是在循證醫學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新護理模式,目前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運用。該護理模式集合了一系列循證基礎操作、護理措施等,為病情嚴重者進行護理,其具有極強的操作性,頗受臨床醫務人員的青睞。
PICC置管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靜脈給藥方式,由于在運用過程中患者很可能出現并發癥,如靜脈炎、感染、血栓形成等,影響置管效果[3]。有資料提示,PICC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幾率大約是23.0%左右,并且是眾多并發癥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因此,為了避免PICC患者出現這類并發癥,常常在置管過程中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置管的有效性。我院對收治的PICC患者采取集束化護理管理,發生靜脈血栓的幾率僅為1.33%,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的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集束化護理可顯著降低PICC置管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幾率,應用價值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