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476000)梁笑慧
近年來,我國斷指再植技術有了新的發展。但患者病情復雜,術后出現血管危象等情況將直接影響術后的成功率。因此加強預見性護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實驗選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斷指再植術的40例患者,將在對比實驗下探究血管危象的發生原因和護理方式。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斷指再植術的40例患者,每組20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范圍在12~61歲之間。此外,涉及到大拇指8例、中指9例、食指5例、無名指5例、小拇指13例。與此同時,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抗感染、吸氧和再植指血運情況觀察等;觀察組則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和緊張感,提高手術配合度)、鎮痛治療(采用音樂療法,并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等放松式治療,按時服藥,減輕病痛)、環境護理(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對患者手指溫度進行測量與控制)、體位護理(指導患者日常作息,并以側臥位進行休息,防止患指在血液回流中受到壓制)、并發癥觀察與預防準備措施(病房檢查、遵照醫囑進行患肢的基礎恢復性運動)等多個方面,并對患者進行注意事項的講解,防止突發事件影響病情。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評價標準將通過患者患指的顏色、指壓、腫脹程度、并發癥情況進行術后療效觀察,對血管危象發生的原因和發生率進行分析,并對比成活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選取P<0.05為置信區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就本次實驗結果而言,兩組患者血管危象情況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術后血管危象的發生率為5.00%(1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4例),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再植指的成活率為95.00%(19例),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00%(16例),患者滿意度高。因此,我們認為加強預見性護理對斷指再植術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斷指再植術是臨床外科創傷領域的重要手術之一,在恢復患指功能上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再植指的成活率及危象并發癥成為了患者關注的焦點,本次實驗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具體如下。
首先,在手術過程中對血管損傷程度的判斷缺乏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到手術結果。特別是血管壁內的絮狀漂浮物以及血管內翻、縫合不對稱等情況,嚴重時可導致血栓[1]。此外,心理因素對手術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多數患者由于劇烈疼痛常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而預后效果未知增加了內心的恐懼和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從而促進了血管收縮和痙攣,繼而血流速度變緩,形成血栓。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病房溫度不適均會引起患者血管的收縮,從而促使組織耗氧代謝的增加,引起血管危象。而患者吸煙等不良習慣會增加血管阻力,凝聚血小板,且被動吸煙與主動吸煙的均有危害性,可誘發血管危象[2]。最后,患者配合度低、隨意變換體位會導致血管牽拉,并引起血管痙攣,上肢靜脈回流受到阻礙,進一步引起血管危象或靜脈危象。
綜上所述,患者術后的成活率與預見性護理有直接關聯,加強護理有效措施,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控制病痛程度,優化病房管理,有利于防止血管危象情況的發生。在護理過程中針對患者病情進行個性化護理方案的制定,幫助患者了解患指的康復措施,減輕心理壓力,有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因此預見性護理對斷指再植術后發生血管危象有積極防治作用,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