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臺力甫·米吉提
(新疆烏什縣畜禽品種改良站,新疆烏什 843400)
羊衣原體病的防治
木臺力甫·米吉提
(新疆烏什縣畜禽品種改良站,新疆烏什 843400)
羊衣原體病是有鸚鵡熱親衣原體引起的綿羊、山羊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流產、死產和產出弱羔為特征。在疾病流行的過程中,可見部分羊表現為多發性關節炎、結膜炎等癥狀。
羊衣原體病;防治
鸚鵡熱親衣原體分類上屬于衣原體科,衣原體屬。衣原體是一類具有濾過性,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只能嚴格在細胞內繁殖,不能在細胞外生長繁殖的原核型微生物。有獨立的發育周期,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1)染色特性: 革蘭氏染色陰性,在各生活周期其形態不同,染色反應亦不同。經姬姆薩染色,形態較小而具有傳染性的元體被染成紫色,形態較大的繁殖性網狀體則被染成藍色。在受感染的細胞內,可檢測到不同形態元體所組成的包涵體,對本病的診斷具有特異性。
(2)衣原體的培養:衣原體在一般培養基上不能繁殖,絕大多數衣原體可以在5~7日齡雞胚卵黃囊或8~10齡鴨胚卵黃囊內生長繁殖。可在小鼠、羔羊等易感動物組織的原代細胞繁殖衣原體,也可在Hela細胞、Vero細胞、BHK21細胞、HL細胞或FL細胞等傳代細胞系增殖衣原體。
(3)抵抗力:鸚鵡熱親衣原體抵抗力不強,對某些抗生素和熱均敏感。雞胚卵黃囊中的衣原體在-20℃可保存數年。0.1%福爾馬林溶液、0.5%石炭酸溶液、75%酒精、3%氫氧化鈉溶液均能將其滅活。衣原體對青霉素、四環素、紅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對鏈霉素有抵抗力。
(1)易感動物: 綿羊和山羊均易感,許多野生動物和禽類是本病病原的自然貯藏宿主。
(2)傳染來源:病羊和帶菌羊為主要傳染源,可通過糞便、尿液、乳汁、淚液、鼻分泌物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等排出病原體,污染水源、飼料及環境。
(3)傳播途徑:本病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及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病公羊精液經人工授精或與母羊本交后通過子宮黏膜可傳播本病。蜱、螨等吸血昆蟲叮咬也可造成本病的傳播。
(4)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
(5)流行特點: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飼養密集,營養缺乏,長途運輸或遷徒,寄生蟲侵襲等應激因素可促進本病的流行。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個月。病羊最突出的癥狀是流產、死產或分娩出體質虛弱的羔羊。流產通常是在產前一個月左右,初次流產在整個羊群中比率較高,約占20~30%。以后每年母羊流產約有5%左右,本病在羊群中長期存在。
剖檢可見流產母羊胎膜水腫,出血素質嚴重,胎盤絨毛膜含有顆粒狀和污穢不潔的血樣斑塊。胎膜周圍滲出物呈棕色。流產胎兒水腫、腹水,器官黏膜有淤血。肺炎時呼吸道黏膜為卡他性炎癥,黏膜潮紅,器官內充滿粘稠性粘液。肺的尖葉、心葉、整個或部分隔葉有紫紅色至灰紅色的實質病變灶,稍有隆起,界限清楚。肺間質水腫,支氣管增厚,切面多汁呈紅色,有粘稠分泌物流出。腸炎時常呈急性卡他性胃腸炎,胃和小腸黏膜面無光澤,十二指腸和盲腸漿膜面有條紋狀出血。真胃黏膜充血水腫,有小點狀出血和小潰瘍,以回腸最明顯。回盲瓣淤血或點狀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腸系膜淋巴管擴張。肝表面有淺黃色斑點,胸膜、心外膜、胰臟和膀胱有點狀出血。關節炎時,大的關節如枕骨關節,常有淡黃色液體增多而擴張。滑膜水腫并有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附有疏松或致密的纖維素性碎屑和斑塊。滑膜粗糙,腱鞘可見有類似變化,但纖維素較少。腦脊髓炎時,中樞神經系統充血、水腫,腦脊髓液增多,大腦、小腦和延腦有彌漫性炎癥變化。結膜炎時,結膜充血、水腫,結膜的上皮樣細胞漿液中出現網狀體,也可見到衣原體。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可見公羊患有睪丸炎、附睪炎等疾病。
4.1 實驗室診斷
(1)病料采集: 采集血液、脾臟、肺臟及氣管分泌物、腸黏膜和腸內容物、流產胎兒及流產分泌物等病料,送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測,病原分離,動物接種試驗。衣原體對卡那霉素和鏈霉素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可于每1ml病料中加人0.5~1mg卡那霉素或鏈霉素進行處理,以除去雜菌。
(2)染色鏡檢: 將病料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可發現圓形或卵圓形的病原顆粒。
(3)病原分離: 將病料懸液0.2ml接種于孵化5~7d的雞胚卵黃囊內,感染雞胚常于3~5d死亡,胚胎或卵黃囊表現充血、出血。取卵黃囊抹片鏡檢,可發現大量的衣原體。
(4)血清學試驗: 用補體結合試驗可檢查衣原體的屬抗原。衣原體引起羊的流產,在流產后14d補體結合抗體滴度升高,4個月后開始下降,9~11個月后很少查出。我國補體結合反應的標準暫定為1:16為陽性,1:8為可疑,在1:4以下為陰性。
4.2 鑒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布魯氏菌病、彎曲菌病、沙門氏菌病等類似病的鑒別診斷。
(1)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的特征是妊娠母羊的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公羊發生睪丸炎。病料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布魯氏菌血清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呈陽性。
(2)彎曲菌病: 彎曲菌病的特征是羔羊在秋冬季節發生敗血性下痢。病料革蘭氏染色陰性,菌體呈多形性,主要為螺旋形、S形和逗號形。
(3)沙門氏菌病沙門氏菌病以羔羊下痢,妊娠母羊流產為特征。病料革蘭氏染色陰性。
加強飼養衛生管理,消除各種誘發因素,防止寄生蟲侵襲,增強體質。發生本病時,流產母羊及其所產弱羔應及時隔離
(1)免疫預防:本病流行的地區,用羊流產衣原體油佐劑卵黃囊滅活疫苗對母羊和種公羊進行免疫接種,可有效控制本病的流行。在羊懷孕前或懷孕后1個月內皮下注射,每只3ml,免疫期1年。
(2)治療:可采取對癥療法,發熱時可肌內注射安乃近或氨基比林針劑。為防止繼發其他細菌性疾病可肌內注射青霉素或四環素等抗生素,也可將四環素類抗生素混于飼料中飼喂,連用1~2周。
[1] 張補英. 羊衣原體病的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