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慧
(南通市如東縣新店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32)
仔豬病毒性腹瀉防控措施探究
管 慧
(南通市如東縣新店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32)
養豬業在近年發展迅速,促進了養豬戶的收入增高,然而,對于豬的養殖期間,很容易造成病毒性腹瀉的發生,尤其是一些地區這類疾病主要發生在仔豬群體,從而造成仔豬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現象的發生,給養豬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本文針對仔豬病毒性腹瀉防控措施進行了論述,希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仔豬;病毒性腹瀉;防控措施
一年四季當中,冬季和春季是仔豬發生腹瀉疫情最多的時段,一般仔豬發生腹瀉疫病,發病癥狀尤其明顯,嘔吐腹瀉、被毛不整齊、精神不好,如果仔豬出現脫水嚴重現象,會造成仔豬身體消瘦非常的快,體溫也很高,從而造成仔豬營養不良器官衰竭,最終死亡,仔豬死亡率50%以上,哺乳仔豬可達100%,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效果較差。通過對病死的仔豬進行剖解發現,豬腸壁比正常的仔豬要薄,胃腸道有出血的現象,而且淋巴結有腫脹狀況,其他未發現特征性病變。母豬、種公豬和育肥豬腹瀉多為一過性感染,癥狀較輕微。
1.1 種類
仔豬病毒性腹瀉和其他的疾病不同,它分為不同的類型,一類是限制在腸道局部繁殖的病原,它作為引起腸道疾病和腹瀉的直接原因(原發性腸道病原),主要有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輪狀病毒(PRV)。另一類是全身循環經過性傳染病的病原,在這些病原中,腹瀉是作為被病原侵害的組織器官在腸道出現的一種結果(繼發性腹瀉病原),主要有豬瘟病毒(HCV)、偽狂犬病毒(PRV)、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豬藍耳病毒(PRRS)、豬圓環病毒(PVC)、諾瓦克病毒、博卡病毒等。
1.2 發病機理
一旦仔豬感染病毒,會先對仔豬的小腸集合淋巴結區進行入侵,然后對小腸黏膜上皮細胞進行感染,病毒會在細胞內進行復制,并且進行繁殖,病毒通過對周圍細胞進行不斷的擴大,讓仔豬的整個小腸發生變形,從而造成其上皮細胞出現壞死現象,小腸的絨毛出現脫落的現象,小腸黏膜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擾亂其消化及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電解質功能,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哺乳仔豬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質,使吮吸進胃腸道乳汁中的糖類消化不全而積滯在腸腔內,并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液體在腸內滯留,甚至從組織內吸收液體,造成水和電解質的進一步喪失,一旦仔豬出現腹瀉的狀況,脫水情況嚴重,造成身體出現低鉀、低鎂等現象,從而造成仔豬的死亡;另外小腸表面上皮受損后,陷窩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脫落;而陷窩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窩向外發展,覆蓋小腸腔表面,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無消化吸收功能,導致大量腸液積于腸腔,病豬排出水樣糞便。
2.1 豬傳染性胃腸炎
通常情況下,仔豬出現病毒性腹瀉病,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大癥狀,這類的癥狀是由于腸道由于高度或者急性接觸,從而造成傳染病的發生,這類疾病的發生的非常的快,而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的傳播全群,以各種年齡的豬消化道感染為特征。2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病毒后出現發熱、精神沉郁,厭食、嘔吐,排黃色、淡綠色或灰白色帶氣泡的水樣糞便,嚴重腹瀉的仔豬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些病豬的狀況比較明顯的是,一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體溫會升高,一旦出現腹瀉狀況,體溫呈現下降現象,病豬的發病癥狀表現明顯,在短時間內會出現脫水現象,并且身體消瘦,口渴現象非常嚴重,被毛非常的亂,發病后2~7d 衰弱而亡,對于這類的癥狀如果養殖戶沒有及時的進行合理的治療,死亡率可高達 50%~100%。仔豬在成長的過程中,日齡也在增長,對于這類的病豬死亡率會降低,然而,仔豬生產發育卻和正常仔豬有著極大的差別,成長較為緩慢,泌乳母豬發病嚴重時體溫升高、厭食、嘔吐、腹瀉,泌乳停止,這也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剖檢病變主要在胃和腸道,尤以小腸病變為主,小腸充血,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壁變薄、透明,腸內容物稀薄如水,呈黃色;部分死亡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黏膜輕度充血。
2.2 豬流行性腹瀉病
仔豬病毒性腹瀉癥狀還有常見的一種是豬流行性腹瀉病,這類癥狀的疾病由于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類冠狀病毒所致,這類新生仔豬死亡率極高,主要特征是水樣腹瀉、脫水等。母源抗體會給哺乳仔豬起到保護的作用,所以不會發病,一旦失去保護,會造成仔豬癥狀明顯,而且非常嚴重,伴有高死亡率。仔豬可見精神萎頓、嘔吐、明顯脫水,1周齡以內仔豬發生腹瀉后容易死亡。病變主要在小腸,腸管明顯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松馳,小腸黏膜充血,腸系膜呈索狀充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胃內空虛,部分仔豬胃內充滿膽汁黃染的液體。
2.3 豬輪狀病毒腹瀉病
呼腸孤病毒科的輪狀病毒是造成豬輪狀病毒腹瀉病發生的主要因素,這類病豬出現的明顯癥狀為精神不好、不想進食、嘔吐腹瀉、脫水嚴重、體重消瘦,在10~60日齡的仔豬常可見到自然發生的輪狀病毒腹瀉,發病率可達50%~80%,如無繼發感染則癥狀較輕,病死率一般不超過10%;哺乳仔豬常繼發大腸桿菌病,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可達30%~80%。一般這類的豬癥狀表現為精神狀態差、進食減少、嘔吐現象嚴重,伴有腹瀉,排出的糞便顏色為暗黑或者黃白色。如果仔豬腹瀉現象非常嚴重,時間越長,出現的脫水現象也非常的嚴重。如果有母源抗體保護,1周齡內仔豬不易發病,缺少母源抗體保護的仔豬癥狀較重,所處的環境溫度出現下降的時候,或者繼發感染大腸桿菌病時,可使癥狀加重。
2.4 牛病毒性腹瀉病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很容易引起仔豬發生牛病毒性腹瀉病,仔豬一旦發生這類疾病,會出現腹瀉、免疫耐受、抑制、母畜流產等癥狀。一般來說,這類疾病的癥狀與豬瘟非常的相似,所以,對于這類疾病國家非常的重視。感染豬通常于出生后 2~4周齡發病,部分在出生后幾天即發病死亡。臨床表現為貧血、被毛粗亂、生長遲緩及消瘦,有些還見有結膜炎、多發性關節炎和腹瀉。
2.5 仔豬病毒性腹瀉病的診斷
通常情況下,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病等病毒性腹瀉疾病臨床癥狀比較相似,所以在診斷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對豬的糞便的PH值進行診斷,能夠做出初步的鑒別,病毒性腹瀉糞便多呈酸性,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的腹瀉物多呈堿性。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檢查,可通過電子顯微鏡、免疫熒光抗體等方法檢測病毒抗原。
3.1 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對于養豬戶來說,病毒性腹瀉病的發生讓他們非常的頭痛,這類疾病很容易傳染豬場,為了能夠有效的預防這類的疾病,養豬場對于種豬最好選擇自繁自養的模式,如確實需要引進種豬,則應避免從疫區或發病豬場引進,并對引進的種豬嚴格檢疫,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定無病后方可合群。不是豬場的工作人員,應該禁止其進入豬場,并對滅鼠、殺蟲等方面的消毒工作進行有效的落實。
3.2 加強飼養管理
對于豬的飼養,養豬戶應該對飼養管理工作進行加強,生產最好選擇全進全出的模式,對于分娩舍應該讓其保持適宜的溫度,豬圈舍應該讓其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干燥不濕等。特別是寒冷的冬季以及晝夜溫差較大的春季應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持豬舍干燥、清潔衛生;盡早使初生仔豬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一定量的保護性抗體,如果仔豬進食了初乳,能夠幫助仔豬提高抵抗力,養豬戶對于剛出生的仔豬應該使用干凈的抹布將胎衣擦去,然后給仔豬進行干燥粉的涂抹,能有效保持剛出生仔豬的體溫,使其在更短的時間內站立行走并盡快吃到初乳,并維持仔豬休息區的干燥。
3.3 發病時的控制
一旦發現仔豬感染病毒性腹瀉病,應該對這類的仔豬進行隔離措施,避免影響健康的仔豬,相關的工作人員不能隨意的竄崗,這樣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發生。對于發生過疾病的豬圈舍應該及時的進行有效的全面消毒,但應避免由于增加消毒次數而使分娩舍濕度增大而形成惡性循環。建議使用干粉消毒劑進行消毒。同時,分娩舍應做好保溫工作,為仔豬提供溫暖、干燥、無賊風的環境。
隨著越來越的農民選擇豬養殖,這給養豬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病毒性腹瀉病對豬的危害巨大的,更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這類疾病所波及的病原非常的廣,即使給仔豬進行了疫苗的接種,但是對于病情的防控并不是很好,邊免疫邊發病的情況較多見。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我們期望研究院所、疫苗企業可以多做投入,盡快在研發策略和技術上取得突破,能夠生產出有效的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疫苗產品,這將是養豬行業的福音;另一方面,對于豬的養殖,養殖戶應該從不同的方面以及環節多花費精力,從而將養豬場的整體管理水平進行有效的提高,練好“內功”,不僅能夠讓豬健康的生長,有效預防疫病,更利于畜產品的安全。
[1] 郭春生.豬病毒性腹瀉的綜合防治[J].豬業觀察,2012,(6):26.
[2] 閆偉.豬病毒性腹瀉臨床鑒別及防控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3):103-104.
[3] 楊奉弛,南玉霞,韓廣偉.豬病毒性腹瀉病的診斷與防治體會[J].中國畜禽種業,2012,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