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剛位
(會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會東 615200)
中西醫結合治療黃牛生產癱瘓的體會
夏剛位
(會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會東 615200)
生產癱瘓又稱乳熱癥,是母畜分娩后突然發生的營養代謝性疾病。二O一四、二O一五年兩年間,筆者和同事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了黃牛生產癱瘓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達100%,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生產癱瘓;中西醫結合;治療
黃牛生產癱瘓又叫產后癱瘓、產后麻痹、乳熱癥,中獸醫稱為“胎風”,是黃牛產后突然發生的,以舌、咽、腸道麻痹,知覺喪失、四肢癱瘓、體溫下降及低血鈣為特征的代謝障礙性疾病。近年來,隨著肉牛圈養技術的推廣應用,部分農戶對妊娠母牛的管理簡單、粗放,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二○一四、二○一五年兩年間,筆者和同事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了黃牛生產癱瘓1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達100%,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黃牛生產癱瘓的發生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產后母畜發生的急性鈣代謝障礙,使血鈣降低,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健康黃牛的血鈣為2.2~2.6mmo1/L,當母牛分娩后,血鈣降低到1.5 mmo1/L以下時就會發生本病,有些病牛血鈣甚至降至0.25mmol/ L。
根據病牛血鈣降低的程度不同,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病牛表現興奮不安,緊張亂動,對刺激敏感,采食、排尿及排糞停止,頭頸和四肢震顫。又稱為前驅階段。
第二階段:由前驅階段很快轉入,表現四肢發僵,步幅不均及共濟失調,站立困難,臥地。臥地后,頭頸常常稍扭曲呈“S”狀彎曲,或頭頸彎曲抵于胸腹壁,強行拉直頭頸,松開后又回原位,呈特征性的“胸臥式”姿勢。末梢皮膚厥冷,體溫降低至正常以下,眼遲鈍及凝視,嗜睡,肛門松馳,胃腸蠕動消失,頸部肌肉震顫。脈象沉細而數。又稱為偃臥階段。
第三階段:最后病牛處于高度軟弱和抑制狀態,側臥于地,脈搏微弱觸不應手,心跳微弱而增數達120次/min。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前胃弛緩,瘤胃臌氣,如不及時治療,常因瘤胃臌氣而死于呼吸衰竭。又稱為昏迷階段。
根據臨床癥狀,大都可以確診。必要時進行實驗室檢驗病牛血鈣含量,即可確診。在進行臨床診斷時應注意與產后截癱、低鎂血癥、母牛肥胖綜合癥、青草抽搐癥、醋酮血癥等相鑒別。
西醫治療以迅速補充血液中鈣的不足,維持血鈣平衡為原則;中醫治療則應以祛風舒筋、活血補腎為主
4.1 鈣療法
盡快實施鈣療法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防止并發癥的有效措施。補鈣量以牛體重每百公斤2.2g計算,用10%葡萄糖酸鈣500~2000ml,靜脈滴注,同時給大劑量的葡萄糖。也可用2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配葡萄糖酸鈣靜脈滴注。肌注VitD3800萬IU。
4.2 乳房送風
4·2·1 作用原理 通過向乳房內注入空氣,刺激乳腺末神經,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從而解除抑制狀態。提高乳房內壓,減少乳房血流量,以制止血鈣的進一步減少,并通過反射作用使血壓回升。
4·2·2 操作方法 肥皂液沖洗整個乳房外部,試干并擠空乳汁,乳頭用75%酒精涂擦。導乳管消毒后蘸石臘液緩慢插入乳房。首先對4個乳頭注進1%碘化鉀溶液5~10ml,緊接著前2個乳房送風器同時給兩前乳頭送風,再給兩后乳頭送風。以乳房呈鼓音為標準,在10min左右完成。用紗條輕扎頭15min左右,時間過長乳頭壞死。并在每個乳頭上墊青霉素瓶上的橡皮蓋以膠布粘住封閉之,防止空氣溢出。經1~2h后解開,放出空氣,注入抗生素生理鹽水(青霉素、鏈霉素各200IU/m1)200m1。應注意充氣量一定要適當,充氣不足無治療效果,充氣過量則易造成乳腺泡破裂。
4.3 中藥治療
靜脈滴注完成后,內服血竭散加味。方藥:
血竭25g 葫蘆巴50g 當歸100g 熟地100g 沒藥40g
白術70g 木通30g 川楝子30g 巴戟40g 升麻25g
補骨脂50g 茴香40g 藁本45g 秦艽55g 木瓜60g
桂枝5og 鉤藤5og 續斷45g 獨活5og 羌活55g
水煎候溫灌服,每天一劑,共服二劑。
4.4 對癥治療
瘤胃臌氣嚴重時須行瘤胃穿刺術放氣,并通過穿刺針向瘤胃內注射止酵劑,等等。
4.5 加強護理
厚墊褥草,防止褥瘡等并發癥。
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會東縣原小岔河鄉養牛大戶李光瓊來報,自家飼養的一頭母牛產犢后一天倒地不起,前來求診。畜主訴:該牛是本地黃牛,這胎犢牛是用西門塔爾牛細管凍精配懷的,屬第三胎。產犢前一月因身體笨重,未進行放牧,一直關在牛舍中人工飼養。飼料以干麥草和紫花苜蓿鮮草為主,添加少量玉米面。數日前產下一公犢,體重20余kg。于產犢后一天該牛突然倒地不起,現在已不吃草,請求幫助。
5.1 臨床癥狀
被毛黑色,體重100余kg,營養較差。體溫36.9℃,呼吸24次/min,心跳104次/min。病牛呈伏臥姿勢,頭頸彎曲抵于胸腹壁,強行拉直頭頸,松開后又回原位。食欲差,反芻停止,精神郁抑。四肢末梢冰涼。嗜睡,對痛覺反應低。前肢肌肉震顫,頸部成“S”狀彎曲,后肢麻痹。瘤胃蠕動消失,臌氣。口干舌紅,脈象沉細而數,有時不感脈。呼出氣味無醋酮氣味。病牛所在牛舍無窗戶及采光設施,陰暗潮冷。
根據臨床表現,初診該牛患生產癱瘓,并且已進入偃臥階段。
5.2 治療
(1)立刻停止犢牛吮乳,犢牛采用人工喂養。
(2)10%葡萄糖酸鈣500ml,50%葡萄糖100ml,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ml,VitC1g靜脈緩注,緩注過程中密切注意心律。同時肌注VitD3800萬IU。
(3)內服血竭散加味。水煎候溫灌服,每天一劑,共服二劑。
(4)患牛牽出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夜晚注意避風保暖。加強護理,厚墊褥草,防止并發癥。
第三天下午隨診病牛已能完全站立,站臥自如,食欲增加。體溫37.5℃,呼吸22次/min,心跳82次/min,心律齊,瘤胃蠕動恢復正常,臌氣消失,反芻正常,精神好,脈象平。已上山放牧,犢牛已恢復吮乳,痊愈。
(1)產后癱瘓又稱乳熱癥,是母畜在分娩后72h內易發生的一種急性低血鈣癥,以知覺喪失、癱瘓和低血鈣為特征。特別是乳牛易發。本病的發生機理尚不十分清楚。但產后母畜發生的急性鈣代謝障礙,使血鈣降低,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血鈣的降低不完全是日糧中鈣的攝入不足或鈣磷比例失調,而與鈣的吸收相對減少和排泄增多有關。在產后數小時內,隨著初乳的分泌,血液里的鈣隨乳汁大量流向乳房集中,致使血鈣量迅速下降。因而在治療產后癱瘓時,一是采用鈣療法迅速補充血液中鈣的含量是治療本病的首選,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集中于乳房的血鈣送回全身。
(2)鈣療法中,確定鈣的最適劑量非常重要,以每百公斤體重2.2g為宜。鈣劑量不足,病牛不能站起;鈣劑量過大,可使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造成死亡。為此注射鈣劑時應嚴密地監聽心臟。通常是注射到一定劑量時,心跳次數開始減少,其后又逐漸回升至原來的心率,此時表明用量最佳,便不能再補。如果發現心跳明顯加快和心律不齊,即應停止注射。
(3)實施鈣療法時,隨著鈣的補給,血液中胰島素的含量會很快地提高而使血糖降低,有引起低血糖癥的危險,故在補鈣的同時補糖是很重要的。實踐證明,把補鈣與補糖結合起來,既可糾正低血鈣,又可防止低血糖癥,有很高的療效。
(4)大多數病畜經1次補鈣后即刻恢復,對注射后5~8h仍不見好轉或再度復發的,則應進行全面檢查,無其它原因的,可重復注射鈣劑,但最多不能超過3次。如依然無效或再度復發,即應改用乳房送風等其它療法。如果是高產乳牛發生產后癱瘓,首選鈣療法的同時,還應配合使用乳房送風等療法。
(5)中獸醫認為,黃牛生產癱瘓屬胎風。胎風是母畜產后外感風寒引起四肢癱瘓的一種疾病。《元亨療馬集》說:“胎風者,產后外感風寒也。”治療則配以舒筋活血散瘀、驅風活絡、舒筋除痹、溫筋通脈、理氣調血、健脾和胃等中藥,效果較好。血竭散加味方中,血竭、沒藥活血祛瘀、止痛,葫蘆巴溫腎、祛寒、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熟地補血滋陰,川楝子理氣、止痛,巴戟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補骨脂溫腎壯陽、止瀉,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合胃,藁本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秦艽祛風除濕,木瓜舒筋和絡、和胃化濕,桂枝溫經通陽,鉤藤息風止痛,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獨活、羌活祛風止痛,升麻升陽舉陷。諸藥合用能活血祛瘀、溫經活絡、祛風止痛、強筋壯骨、補脾和胃,故能有效地治療該病。
(6)母畜分娩前2~6d注射1~2次葡萄酸鈣,肌注VitD31000萬IU,分娩后立即喂服大量的溫鹽水并加喂白糖1kg。另外在妊娠過程中,加強戶外活動,多接觸陽光,適當提高飼料中鈣、磷的含量,對此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1] 劉得元.母牛生產癱瘓的原因及預防[J].中國牛業科學,2002,28(5):73.
[2] 姚金桂.中西醫結合治療母牛生產癱瘓[J].中獸醫學雜志,201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