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花
(都蘭縣巴隆鄉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都蘭 816105)
羔羊常見病的診斷及防治
呂玉花
(都蘭縣巴隆鄉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都蘭 816105)
依據羔羊黑疫的主要癥狀、病理剖檢等,并對其進行診斷,提出了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羊黑疫;診斷;防治
羊黑疫又名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病的特征是肝實質的壞死病灶。病原為B型諾維氏梭菌。
本病發生于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智利、英國、美國、德國;亞洲也有此病存在。
諾維氏梭菌和羊快疫、羊猝擊、腸毒血癥的病原一樣,同屬于梭狀芽孢桿菌屬。本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嚴格厭氧,能形成芽孢,不產生莢膜,具周身鞭毛,能運動。
本菌分為A、B、C三型。A型菌能產生α、γ、ε、δ四種外毒素;B型菌產生ε、β、η、ξ、θ五種外毒素;C型不能產生外毒素,此型菌與脊髓炎有關,但無病原學意義。
本菌能使1歲以上的綿羊感染,以2~4歲的綿羊發生最多。發病羊多為營養佳良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實驗動物中以豚鼠為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較低。
本病主要在春夏季發生于肝片吸蟲流行的低洼潮濕地區。諾維氏梭菌廣泛存在于土壤中。當羊只采食被此菌芽孢污染的飼料后,芽孢由胃腸壁經目前尚未闡明的途徑進入肝臟。正常肝臟由于氧化-還原電位高,不利于其發芽變為繁殖體,而仍以芽孢形式潛藏于肝臟中。當肝臟因受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蟲的危害發生壞死以致其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時,存在于該處的芽孢,即獲得適宜的條件,迅速生長繁殖,產生毒素,進入血液循環,發生毒血癥,損害神經元和其他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細胞,導致急性休克死亡。因此,本病發生經常與肝片吸蟲的感染密切相關。
本病在臨床上與羊快疫、腸毒血癥等極其類似。病程十分急促,絕大多數情況是未見有病而突然發生死亡。少數病例病程稍長,可拖延1~2d,但沒有超過3d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難,體溫41.5℃左右,呈昏睡俯臥,并保持在這種狀態下毫無痛苦地突然死去。
病羊尸體皮下靜脈顯著充血,其皮膚呈暗黑色外觀(黑疫之名即由此而來)。胸部皮下組織經常水腫。漿膜腔中有液體滲出,暴露于空氣易于凝固,液體呈黃色,但腹腔液略帶血色。胸腹腔中的液體容量可達100ml或更多,心包腔極液約有60ml。左心室心內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門部和小腸充血和出血。
肝臟充血腫脹,從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個到多個凝固性壞死灶,壞死灶界限清晰,灰黃色,不整圓形,周圍常為一鮮紅色的充血帶圍繞,壞死灶直徑可達2~3cm,切面呈半圓形。羊黑疫肝臟的這種壞死變化是很特征的,具有很大的診斷意義。這種病變和未成熟肝片吸蟲通過肝臟所造成的病變不同,后者為黃綠色,彎曲似蟲樣的帶狀病痕。
在肝片吸蟲流行的地區發現急死或昏睡狀態下死亡的病羊,剖檢見特殊的肝臟壞死變化,有助于診斷。必要時可作細菌學檢查和毒素檢查。
毒素檢查可用卵磷脂酶實驗。此法檢出率和特異性均較高。其法為用病死動物的腹水或壞死灶組織懸浮液的沉淀上清液或澄清的濾液,加入試管4支,每支0.5ml,再于第1~3管中分別加入A型諾維氏梭菌抗毒素血清、B型諾維氏梭菌抗毒素血清及魏氏梭菌δ抗毒素血清0.25ml,第4管不加抗毒素血清而加同量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均勻混合,置室溫下作用30min,然后每管加入卵磷脂卵黃磷蛋白液0.25ml,混合后內置溫箱中1~2h,取出觀察結果。若對照產生乳光層,即表示被檢查材料中含有卵磷脂酶,在第1~3管中此反應被何種細菌抗毒素所抑制,則證明此種卵磷脂酶為該種細菌所產生。例如,第1和第3仍有乳光層產生,而第2管反應被抑制,則證明被檢測材料中含有B型諾維氏梭菌所產生的卵磷脂酶,該動物系死于羊黑疫。
當試管在溫箱中作用1~2h反應尚不明顯時,可將其再置入溫箱內過夜,次日再觀察結果,隨后可以將其繼續在室溫下放置,到總共經過14~18h以后,再判定結果一次。
卵磷脂卵黃磷蛋白液的制備方法是:打散雞蛋黃一個,混于250ml的生理鹽水中,將此混合液以賽氏濾器過濾,無菌分裝為小量,5冰箱保存備用。
據報道,熒光抗體技術可用來檢測諾維氏梭菌,但其結果應結合病史、病狀和剖檢變化作綜合判斷。
羊黑疫、羊快疫、羊猝擊、羊腸毒血癥等梭菌性疾病由于病程短促,病狀相似,在臨床上不易互相區別,同時,這一類疾病在臨床上與羊炭疽也有相似之處,因此應注意類型區別。
預防此病首先在于控制肝片吸蟲的感染。特異性免疫可用黑疫、快疫二聯苗或厭氣菌七聯苗干粉苗進行預防接種。
發生本病時,應將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區。對病羊可用抗諾維氏梭菌血清(每1ml含7500UI)治療。
羔羊的大量死亡,直接影響著羔羊的成活率,對養羊業的發展危害極大。因此我們應做到“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平時的預防措施
(1)加強畜禽飼養管理,建立健全衛生及飼料的管理制度。
(2)引進動物時嚴格檢疫,防止傳染源的傳入。
(3)執行定期預防接種和藥物預防制度。
(4)嚴格貫徹執行國境檢疫、交通檢疫、市場檢疫和屠宰檢疫等各項法規和制度。
(5)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定期殺蟲滅鼠,糞便堆積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
發生傳染病時的撲滅措施
①疫情報告。
②及時診斷。
③隔離。
④封鎖。
⑤治療和淘汰。
[1] 趙金山,戴正浩,崔續代,等.規模化羊場羔羊痢疾的防治辦法[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7,(4):79-80.
[2] 楊希山,韓金春.羔羊痢疾的診斷鑒別[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9,(9):57.
[3] 賈得軒.羔羊痢病的預防和治療[J].中國畜禽種業,2009,(9):105.
[4] 劉英賢,李春花.中西醫綜合防治羔羊痢疾[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