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斌 譚余權
(1.重慶市巫溪縣畜牧獸醫管理中心,重慶 405899;2.重慶市巫溪縣菱角鎮畜牧獸醫站,重慶 405899)
皮內變態反應試驗檢測奶牛結核病的假陽性率初步測定及對策
王永斌1譚余權2
(1.重慶市巫溪縣畜牧獸醫管理中心,重慶 405899;2.重慶市巫溪縣菱角鎮畜牧獸醫站,重慶 405899)
筆者用牛型提純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對5425頭奶牛進行結核病監測檢測,然后間隔42d對前者檢測出的陽性牛或可疑牛再次進行結核病檢測,比較前后兩次的陽性牛或可疑牛符合率。結果顯示,前次應用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共檢測出結核病陽性牛或可疑牛共計142頭;再次檢測呈陽性或可疑的142頭奶牛中,結果仍為陽性牛121頭。結果表明,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假陽性率約為14.8%(21/142),建議用皮內變態反試驗監測檢測奶牛結核病時,對檢測出的陽性牛開展1次復核,以提高結核病檢測的準確性和降低養殖業主的經濟損失。
皮內變態反應;奶牛結核病;假陽性率
1.1 器材
毛剪、游標卡尺、1毫升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乳膠手套、防護服、口罩、鞋套。
1.2 試劑
75%酒精棉球、滅菌注射用水、牛型提純結核菌素
2.1 注射部位與術前處理
在牛頸側中部靠上約1/3處剪毛,呈圓形,直徑10cm以上,用游標卡尺測量擬術部中央皮皺厚度,并作好記錄。
2.2 注射劑量
將牛型提純結核菌素按瓶身標簽注明的頭份數量用滅菌注射用水稀釋成0.1ml/頭份,不論牛大小,每頭牛皮內注射0.1ml。
2.3 注射方法
先用75%酒精棉球對術部進行消毒,然后術部中央皮內注射0.1ml牛型提純結核菌素,注射后局部出現小包,表示注射成功;否則,需重新選擇部位開展手術工作。
2.4 術后觀察
皮內注射完成后,做好注射時間記錄,經48~72h開展結果判定。仔細觀察術部是否有明顯的炎性反應,有比較明顯炎性反應的用用游標卡尺測量皮皺厚度,并做好記錄。
2.5 結果判定
2·5·1 陽性反應:術部有明顯的炎性反應,皮皺厚度差≥4mm以上的,判為陽性,記錄符號為(+)
2·5·2 疑似陽性反應:術部炎性反應不是很明顯,但皮皺厚度差≤2.0<4.0mm的,判為疑似陽性反應,記錄符號為(±)。
2·5·3 陰性反應:術部炎性反應不明顯,且皮皺厚度差<2.0mm的,判為陰性反應,記錄符號為(-)。
2·5·4 判為陽性反應或疑似陽性反應的牛,立即隔離飼養,在第一次檢測42d后,再次用皮內變態反試驗開展一次檢測,若結果仍為陽性反應或疑似陽性反應的,應確認為陽性反應,記錄符號為(+)。
2011年至2016年,筆者先后對全縣飼養的奶牛用牛型結核菌素開展了結核病監測檢測,共監測檢測奶牛5425頭次,累計第一次檢測出結核病陽性牛或可疑牛為142頭,間隔42天后第二次復核檢測第一次檢測出結核病陽性或可疑牛仍然為陽性或可疑的為121頭,初步測定假陽性率為14.8%(21/142)。根據我國現階段《牛結核病防治技術規范》要求,對牛結核病的預防控制采取“監測檢測、檢疫、撲殺、消毒和凈化”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治原則,而撲殺補償標準與貨值實際差距較大,撲殺1頭高產奶牛往往導致業主需損失近萬元,凈化工作開展難度大,為防止誤殺給養殖業主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建議用牛型提純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對首次檢測出的結核病陽性牛和可疑牛用皮內變態反應試驗或PCR檢測方法開展1次復核,檢測結果仍然為陽性牛或可疑牛的再確認為陽性牛,撲殺并按《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16548-2006)進行無害化處理。
[1] 謝志勤,謝芝勛,劉加波,等.四種方法檢測廣西奶水牛結核病的比較[J].中國動物檢疫,2010,27(11):52-55.
王永斌(1975—),男,重慶巫溪縣人,高級獸醫師,大學學歷。
譚余權(1971—),男,重慶市巫溪縣人,畜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