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貴
(息烽縣九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息烽 551104)
規模養殖肉雞的關鍵技術
王珍貴
(息烽縣九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息烽 551104)
肉食雞養殖技術中最關鍵最根本的就是肉食雞的飼料管理技術。該項技術是最直接對養殖雞進行管理的方法,通過飼料對雞的疾病或是健康進行防控。飼料的管理技術通過對飼料的成本,飼料轉化率,市場的行情等因素,合理的安排肉食雞的飼料技術,保證養殖忽的最大經濟利益。
規模養殖;肉雞;關鍵技術
生態養殖作為養殖業發展的新方向,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實施生態養殖新技術,從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第一,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相應的配套設施沒有跟上,造成養殖環境逐漸惡化,比如環境污染和動物疾病等。第二,為了追求“原始”或“生態”,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有機”畜產品,對動物采取散養方式,但是由于缺乏生態平衡意識和科學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造成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第三,有些人為了片面追求動物的高生產力和養殖的高效益,在養殖過程中添加違禁物.第四,由于采取高密度規模化養殖,硬件設施落后,環境控制能力低下,使動物長期處于亞臨床狀態,導致抗病能力下降,進而發生一系列的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為了控制疾病,減少死亡損失,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大量添加藥物,不僅損傷動物自身的免疫機能,而且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消費者健康形成重大威脅。
2.1 肉雞飼料選擇
肉雞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飼養技術就是肉雞飼料的選擇。在飼料選擇過程中,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使用科學合理的的營養配方,從營養和飼料配方上保證肉雞的健康。對各種營養要求,包括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配比都應做到科學合理,才能提高肉雞的免疫力。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嚴格禁止投喂發霉變質的飼料,不得在飼料中添加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成分。同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要盡量利用本地區的農作物作為飼料,如玉米、大豆等作物,保證養殖戶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2 飼養場地要求
最近幾年規模化飼養技術逐漸應用成熟,農民群眾應用該項技術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在肉雞規模化健康養殖過程中,首先,應該選擇好養殖場地。要保證周圍的環境符合養殖要求,養殖場地應該選擇地勢較高,干燥,通風效果優良,排水性能好,隔離條件佳,周圍無大型化工廠、學校和村鎮的地區,不能在飲用水水源上游以及食品廠上游建設養殖場;其次,雞場布局既要有利于生產銷售、生產服務,又要便利于衛生防疫和糞便處理。其位置要求離城市不少于10km,與其他禽場距離不少于20km,并遠離工業區;雞場應距居民區1000m以上;距離主要公路不少于500m,次要公路100~200m,以盡量減少干擾,保證雞場的環境安靜。
2.3 飼養管理技術
肉雞經濟效益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肉雞的遺傳因素和飼養管理質量。其中遺傳因素是無法改變的,但是飼養管理技術的好壞是可以調節的,科學的飼養管理是促進規模化肉雞健康生長的關鍵。首先,要控制好飼養密度。飼養密度要結合肉雞日齡綜合確定,確保飼養密度科學合理,在飼養過程中一般以400只肉雞為一群,并且在飼養過程中還要做好科學分群工作,按照強壯、弱小的原則進行分群。以網上平養為例,一般1~2周齡每1m2飼養25~40只,3~4周齡15~25只,5~8周齡10~15只;其次,做好溫度和濕度調節工作。在重視雞舍溫度的同時,還要做好通風換氣工作,做到溫度適宜,通風良好。一般情況下,育雛舍第一周的溫度應該控制在33~35度左右,以后每隔一周降低2~3℃,等到肉雞生長到35日齡后,確保育雛舍的溫度維持在21℃左右。通風換氣一般在1~3周內少量進行,主要以保溫為主,四周齡到出欄應該以通風換氣為主,成年肉雞更要做好通風換氣工作,一般每1h的換氣量為每只肉雞20~30m3。
4.1 肉食雞的管理
近年來養殖雞的養殖戶已經從傳統的養殖,無規則,不科學的養殖方法轉變為現在的,合理安排。合理規劃,保證好雞的各個養殖條件。在選擇養殖地方是有的養殖戶進行山坡散養的方法,將雞放養到山坡上,果園內草地里,池塘邊,以原始的養殖生態進行養殖。其雞的肉質有彈性,細膩、結實、帶有土雞的風味,市場銷路及發展的前景很好。養殖雞建立雞舍要選擇南北搭建,背風向陽,選擇的地勢要高一些,保證雞舍內的晝夜溫度變化不大,使雞舍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選擇雞舍搭建的地方要開闊平坦,良好通風,保證水源,土質沒有被污染,地方較安靜。目前采用較多的是雙斜式大棚,棚長20~30m,寬7~8m,呈東西或南北走向,建設面積140~240m2,可飼養肉雞1000~1500只。
4.2 嚴抓放養管理
一般雛雞在1月齡左右開始放養,應注意:(1)初放養頭幾天,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VC等,以防應激。(2)棚舍附近需放置若干飲水器補充飲水,應勤換水。(3)堅持放養定人,喂料定時、定點的日常管理。(4)勤觀察,注意雞糞是否正常,及時發現病弱雞,并隔離觀察和治療。(5)刮風下雨天氣停止放養。(6)適時補飼。根據不同季節和雞的覓食情況確定補飼次數和時間,一般每日補飼1~2次。
雞舍內外墻上的塵埃可用高壓水沖洗,至于雞舍內地板上的穢物多呈塊狀,不易清理時,可用2%的苛性鈉水浸透后再用高壓水沖洗。如果雞舍的排水不良,但通風良好者,可用吸塵器將塵埃吸掉后,再用蒸氣來處理這些穢物,即可免除排水不良的麻煩,同時蒸氣的殺菌效果比清潔或消毒劑要好的多。
雞舍內給水系統中的水,必須排除干凈,并用含消毒劑的高壓水沖洗數次,把水管中的沉淀物沖洗干凈,以免穢物堵塞水管或隱藏病原體。用消毒劑沖洗后的給水系統,必須再用清潔的飲用水沖洗數次,使消毒劑完全排出,以免殘留在水管中的消毒劑造成殺死混合在飲用水中的疫苗,而減低免疫效果。
對雞舍溫度的控制十分嚴格。一般,1~2d的雞雛溫度需要34~35℃,3~7d溫度要有所下降,降到32~34℃。8~14d降到30~32℃,15~21日降到27~30℃后每隔6~7d降低3℃,直到35d出欄降到21℃左右。溫度過高會出現腹瀉、張口喘氣,食量少等。而溫度低則出現,發出尖叫,夜間睡眠時不安靜,易擠堆甚至出現壓死或憋死現象,應視不同情況靈活進行調整。
前面提到,雞舍與設備消毒后,必須防止再被污染,如果做不到,則消毒的結果等于零。
病原體可藉由不同的管道攜帶而傳入雞舍中而被污染。老鼠、鴿、鳥及昆蟲等是常見的帶病原體動物;人員的進出亦是重要的病原體散者。野生動物可靠圍墻等建筑上的結構防止它們的侵入;人亦是散布病原的途徑之一,但可借更換衣、鞋、消毒等措施來阻止。消毒池中的消毒劑,必須經常更換,否則就會成為病原的集散地。
8.1 肉雞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
肉雞規模化飼養過程中,常見非傳染性疾病有腹水綜合征、猝死癥、缺硒病、維生素缺乏病和消化不良等疾病,其中腹水病多發生在4~7周齡的育成雞群體中,死亡率比較高。猝死癥多發生在3~6周齡。缺硒病多發生在5~6周齡群體中。維生素缺乏多發生在肉雞的快速生長期,會嚴重影響到肉雞的生長和發育。肉雞消化不良多是因為飼養管理不到位,飼料配比不恰當,溫度不適宜造成的。對于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為基礎,要保證雞舍定時通風,及時清理和消毒,保證雞舍維持正常的溫度和濕度,控制飼養密度,飼養的中后期應該減少環境應激,保證飼料的質量,飼料投入要科學合理,在肉雞生長關鍵期要及時補充維生素。這些措施對于防治非傳染性疾病效果顯著。
8.2 肉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
對于肉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基礎上,應該針對疾病的癥狀合理選擇藥物。對于細菌性疾病應該選擇抗菌類藥物,但是要控制好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藥物殘留影響肉雞品質,病毒性疾病應該選擇高免蛋白抗體治療。對于混合型感染,需要針對疾病癥狀合理治療。在肉雞傳染性疾病防治過程中,要確定合理的用藥和免疫程序。首先,對于7日齡以內的肉雞,應該做好雞白痢防治工作。可以選擇使用諾氟沙星、或氟哌酸飲水、或痢特靈、土霉素、四環素等拌料;其次,7日齡以后應該做好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接種工作。可以選擇使用禽—新二聯苗或新城Ⅱ系苗飲水或者點眼、滴鼻;再次,10日齡肉雞應該做好肉雞法氏囊病防治工作,可以選擇使用法氏囊苗飲水;第四,14~21日齡的雛雞應該做好球蟲病防治工作。可以選擇使用苯胍、抗球王等球蟲藥防治球蟲病;第五,25~30日齡的雛雞應該做好新城疫和法氏囊病的強化免疫工作,可以選擇相應的疫苗進行強化免疫接種。最后,在飼養過程中還要做好肉雞腎病的防治工作。
[1] 倉木拉.規模養殖肉雞的關鍵技術探討[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