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迎新突破村民可以土地經營權入股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項全新嘗試——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將進入總結階段。《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獲悉,經過2年時間,多個試點地區就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形成股份組織的運行機制,以及政策制度設計等進行了深入探索。2017年6月份,全部試點相關工作將要完成,各地將圍繞這項全新的農地制度改革提交總結報告并提出對策建議。
所謂土地經營權入股,是指農民將土地的經營權量化為股權,入股或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稱,通過這項改革可以同時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有利于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產,以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2015年初,農業部決定在江蘇省武進區和山東省青州市等7個地區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而早在農業部正式啟動試點之前,一些發達地區就已經在實踐中嘗試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操作。記者此前在四川采訪時了解到,在該省,隨著業主規模經濟效益的顯現,一些村民開始不滿足于傳統的土地流轉模式,期盼與業主利益共享。于是在一些地區,經過創新和政府協調,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公司負責生產管理及經營。
2016年,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等“三權”分置的頂層文件出臺,使土地經營權入股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據農業部介紹,7個試點縣(市、區)培育了一批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龍頭企業、合作社,探索了試點工作的推進機制,形成了入股主體的聯結機制,建立了股份組織的運行機制,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
據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土地入股發展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土地入股農民合作社、土地入股公司以及土地入股合作社再入股公司。而對于收益分配,現在絕大多數地區采用了“保底+分紅”的分配方式。以青州市試點的一家合作社為例,記者從當地了解到,農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后,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從事蔬菜種植,而入股的農民既可以得到土地流轉費用,也能得到盈余分紅。
另外,也有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或者非公司制的股份合作農業項目,農民不一定有保底收益,而是直接實行按股分紅、按股分享銷售收入。
此外,農民用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能占多少股份仍需雙方充分協商,因此專家還建議,未來一定要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土地經營權與企業原有資產的比價問題。同時還要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設立入股保險、風險保障金等救濟機制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