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國
(重慶市墊江縣農委畜牧生產站,重慶 墊江 408300)
試用博弈論分析食品安全問題
章志國
(重慶市墊江縣農委畜牧生產站,重慶 墊江 408300)
國以民為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屢見不鮮,嚴重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近年來,公眾健康指標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與我國政府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嚴重相悖。本文通過構建食品安全博弈模型,分析得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緣于信息不對稱,并基于此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
食品安全;博弈;問題
近年來,各地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地溝油”、“三鹿奶粉”、“人造蜂蜜”等事件令人瞠目結舌,使廣大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充滿了懷疑與擔憂。而食品安全是保證人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與水平的基石,是社會穩定的發展基本保障。為此,為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國于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將食品安全提高到法制的地位。然而,“毒豆芽”、“瘦肉精”、“毒膠囊”等事件依舊相繼發生,舊問題屢禁不止,新問題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公眾心目中異常沉重的話題。這不僅攸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攸關我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更嚴重攸關政府的正義形象。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我國食品安全質量,已成為當前的迫切需要。
消費者非常重視食品的安全性,因而勢必引起其對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視,但與此同時,消費者普遍認為食品安全保障是政府部門的基本職責。其實,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食品生產企業、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本身等多方利益,各方的效用不僅取決于自身的策略選擇,也取決于其他兩方面的策略,就這樣在他們之間進行著一系列的博弈。
從圖1可以看出,食品行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整體的情況并不樂觀。3年內均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比例僅為百分之幾,僅1年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不到20%,而3年內均未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卻高達80%。這充分說明我國食品企業中問題相當突出,這絕對不是某個單一的政府監管部門、企業自身、社會公眾與一部法令能夠解決的問題。

圖1 2009-2011年我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情況
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原因歸結起來主要以下3個方面:即食品生產企業不重視、消費者(廣大公眾)不知情、政府監管乏力。
2.1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隨著食品產業鏈的拉長與延伸,從圖1得知,消費者與食品源頭的距離擴大導致信息不對稱。生產者的信息優勢和消費者的信息劣勢,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食品之前難以判斷食品是否安全,也就是說,消費者要在食用產品之后,甚至多年之后,才可能發現食品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受經濟利益驅動,食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均有幾率發生投機行為,從而導致形成我國當前食品不安全的現狀。其次,消費者購買食品時,要選擇食品的質量和價格,而安全食品的價格高,消費者往往又選擇價格低的不安全食品,這導致優質不能實現優價,安全食品銷售較困難。因此,條件差的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博弈中也迫于選擇生產不安全食品;部分條件優的企業、甚至是規模較大的知名企業也轉而生產質量差的食品充斥市場,以獲取高額利潤,導致消費者經常慘遭蒙哄上當受騙,身體健康經常遭到這些成本低、質量差的不安全食品傷害。
2.2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突出
生產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很突出,主要是指彼此同時選擇或雖同時選擇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先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的原則所致。
“智豬博弈”實驗證明,合作不匹配。假設: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旁邊有一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一點食物。現在問:兩只豬會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豬將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豬則為這一點食物而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如果我們不考慮道德因素,僅從技術角度去思考,“小豬”的策略是對的。但從群體的角度去思考,假如“小豬”的策略總是對的,那么“大豬”就必將越來越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何平衡大小豬之間的利益關系呢?
“智豬博弈”假設說明,我國食品企業在研究政府監管部門的策略并追求自己最大化利益行為時,政府監管部門如何選擇最有效的策略監管食品企業。二者作為博弈對方,都有各自的目標,各自的方法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受其對方策略選擇的影響,在不同的博弈規則下會得到不同的博弈均衡。政府監管部門政策的制定、實施的過程,往往是與食品企業之間博弈均衡、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此可知,二者合作行為比單獨行為的結果更好,但合作行為不能自發地實現,只有依靠政府監管部門,使監管部門就成了推動和促進食品企業合作的最佳力量。
矩陣博弈假設證明,監管信息不對稱。假設:①政府監管部門運用行政、法律手段監督食品企業安全行為得到的政治聲譽為1;②若政府不去監督,而食品企業也不重視食品安全得到的政治聲譽為-1;③若食品企業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則積極配合政府開展食品安全行動,所獲得的經濟收益為1;④若食品企業只顧短期利益,不顧食品安全,為此必須承擔罰金、法律責任與社會生譽損失所獲得的經濟收益為-1。那么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企業之間的博弈矩陣如下(見表1):

表1 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企業的博弈矩陣
通過表1分析,若通過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同時企業也重視,則實現二者之間的雙贏,其整體收益值為2;若一方重視(或監管),另一方不重視(不監管)則重視(或監管)的收益值為1,不重視(不監管)的收益值為-1,整體收益值為0;若雙方都不重視(不監管)則實現的收益值均為-1,整體收益值為-2。
當前,在我國非政府組織(食品行業協會)還不健全、不規范、不發達的情況下,食品安全工作還主要得力于政府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形成),讓監管要求如雷貫耳般滲透至生產企業的管理人員與生產人員當中,讓他們知道生產不安全食品就是犯罪,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從而迫使企業予以重視,產生正能量;否則一切將成“紙上談兵”,產生負面影響。
2.3 食品行業缺少自律
猴子博弈實驗:一群猴子被關在籠子里,繩子一端拴著一個香蕉,另一端連著一個機關,機關又與一個水源相連。只要猴子去抓香蕉,就會帶動機關,噴出水來。也就是說,當一個猴子去抓香蕉時,其它的猴子就會被水淋濕。即少數人得益,多少人遭殃。怎么辦?聰明的猴子組織起來,不容許“一人得益,其他人遭殃”的行為。猴子們集體行動并約定,誰去抓香蕉,所有猴子都去打它。這樣一來,所有的猴子都不去抓香蕉了。這種協商性的約束也可以避免“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猴子博弈實驗證明,食品企業之間要建立行業自律和誠信經營的理念,要講求社會責任,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結合起來,不能使自身的短期利益危害到其他企業,從而危害整個行業,成為“害群之馬”。
通過以上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在構建食品安全體系的過程中,政府監管部門、食品企業、消費者博弈三方參與人應該共同合作,嚴格履行各自職責,統籌各種社會資源,才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3.1 政府監管促進監管信息對稱
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加強監督檢查和整治,強化食品市場準人制度,如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生產許可證制度、對企業生產的食品實施強制檢驗制度、對實施食品生產許可制度的產品實行市場準入標志制度等,加強食物供應鏈的全過程監管,形成一個天衣無縫的體系來保障食品安全。其次,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讓食品企業獲得的違法成本遠遠大于其非法利益,起到有力的震懾作用。
3.2 行業自律促進企業信息對稱
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設,使政府監管部門與食品企業處于良好的信譽環境下,自覺重視和保護食品安全。從分析的結論上看,一方面要成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相互制約比政府監管更有效;另一方面企業的信譽、品牌效應得益越大,食品企業依據可感知的收益越高,越有利于企業自覺、主動地重視食品安全。
3.3 制度建設促進消費者信息對稱
一是要加大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讓廣大消費者知曉食品企業所生產的食品安全狀況,可根據優質優價購買,安心食用;二是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應充分利用條形碼、無線射頻、二維碼等現代科技,建立反應快、信息透明度高、數據可靠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將分散的信息整合起來,使消費者通過網絡、電視、手機、固定電話等便捷方式查詢到產品信息,最大程度地減小食品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017-02-20
章志國(1978-),男,重慶市墊江縣農業委員會畜牧生產站。TeL:023-7461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