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衛,何 鵬,陳春燕,李 曉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助推我省精準脫貧
景曉衛,何 鵬,陳春燕,李 曉*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當前,我省脫貧攻堅正進入沖刺階段,本文通過分析我省精準扶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貧困地區資源利用率、提高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提高貧困地區抵御農業生產風險能力、提高貧困地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能力、提高貧困地區“互聯網+”等信息服務能力五大農業科技示范活動,助推我省精準脫貧。
農業科技;示范;精準脫貧
貧困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自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創新完善扶貧理論與工作實踐,使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四川是全國扶貧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四川堅持靶向施策,“六個精準”要求有效落實,同時堅持分類指導,確保“五個一批”計劃有效實施。始終瞄準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戶,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人減少到497.6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7.7%。2016年四川5個貧困縣摘帽、2350個貧困村、105萬貧困人口脫貧目標任務全面達標。
四川省需要精準幫扶的380余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區偏遠的“角落里”,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扶貧脫困的難度比以往都大。在實施產業脫貧工程項目的進程中,有的參與對口幫扶的干部對當地如何選擇產業有無從下手的困惑;有的缺乏在基層發展特色脫貧產業的經驗,不知道如何指導貧困戶發展產業;有的對口單位扶貧資金投入不少,但帶動產業發展的實際效果不佳;不少地方貧困村產業雷同、產品同質化的現象比較突出。實施精準脫貧、發展特色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針對幫扶地的實際、貧困戶的期盼及市場需求,依靠科技,精準發力。
3.1 加強提高貧困地區資源利用率的科技示范
貧困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但具有明顯的光溫水氣自然條件優勢、生態優勢和豐富的土特優農畜產品資源。建議在產業扶貧專項中有針對性地組織一批“科技助推脫貧”項目,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牽頭,對接重點貧困縣與重點幫扶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發掘一批地方優質品種資源,引進一批適合不同貧困山區種植的特色品種,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蔬果、糧油、食用菌、中藥材、茶葉、花卉苗木、木本油料和草食牲畜等特色產業,解決貧困地區不知如何選擇發展產業的“老大難”問題。提高我省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茶葉、黑山羊和肉兔等優質品牌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品牌,并通過幫助貧困鄉村打好特色牌、生態牌、綠色牌和有機牌,帶動當地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快速致富。
3.2 加強提高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的科技示范
針對我省貧困山區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向城鎮轉移以及普遍存在的肩挑背扛、人拉驢馱、手工勞動的落后生產方式,建議組織實施一批“輕簡化栽培技術”、“小型耕作機械”研發與示范項目。重點示范推廣“規模化設施育秧育苗技術”、“免耕直播栽培技術”、“緩釋專用復合肥”等新技術。建議進一步擴大農用新機具的示范應用,加大對重點貧困縣農機專業戶與合作社的財政資金補貼力度,鼓勵貧困戶應用更多小型農業機械代替人畜力進行土地整理、播種、中耕植保、節水灌溉、收獲加工與畜牧適度規模養殖等工作,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帶動能力。
3.3 加強提高貧困地區抵御農業生產風險能力的科技示范
農業安全生產是精準脫貧和發展產業的重要基礎,貧困地區由于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氣象災害、病蟲害和動物疫病往往會造成嚴重損失。建議針對盆周山區易發的低溫、凍雨、暴雨、冰雹、干旱、霜凍等氣象災害開展“氣象預防預警與減災新技術”的研發與示范;針對盆周山區時常發生與威脅較大的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開展重要病蟲鼠害預報與綠色防控技術以及重大動物疾病防疫技術的研發與示范,提高貧困地區安全生產能力。
3.4 加強提高貧困地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能力的科技示范
針對貧困山區農產品就地處理加工難的問題,建議組織實施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與產品就地
加工產業化項目,扶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成一批氣調庫和小型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與儲藏設施;通過招商引資對在重點貧困縣建設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在財政補貼、政策性貸款、地方稅收、技術設備改造和重大關鍵技術引進政策等方面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給予更多優惠,推動貧困地區形成集約化、品質化、品牌化的農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3.5 加強提高貧困地區“互聯網+”等信息服務能力的科技示范
針對我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及人才相對缺乏而處于“信息洼地”的實際,建議整合全省農業、林業、科技、扶貧、統計等部門的數據信息,構建省級農業科技扶貧信息共享平臺,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監測,實現數據共享和信息互通;促進貧困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的“雙通道”和市場的空間限制,降低農產品的電商準入門檻,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進一步拓展農村市場,帶動創業創新[1-3]。
[1]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4.
[2]趙紀河.精準扶貧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應對——以陜甘寧革命老區為例[J].開發研究,2016(01): 113-118.
[3] 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151-156.
2017-03-11
景曉衛(1984-),女,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經研究及科研管理。E-mail:182385558@163.com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