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強
(四川省青神縣羅波鄉農技推廣站,四川 青神 620464)
發揮優勢突重點 穩糧增收調結構
易建強
(四川省青神縣羅波鄉農技推廣站,四川 青神 620464)
在因受房地產調控影響而大量農民工返鄉的今天,如何引導他們重新適應鄉村,發展農村經濟,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在青神縣,要依托“中國椪柑之鄉”美譽,以椪柑為主,輔以蔬菜、茶葉及糧食等,立足實際,發揮其優勢,突出其重點,使農民不盲目跟風,少走彎路,應因地制宜調整好產業結構。
突重點;穩增收;調結構
實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青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青神縣以果、茶、糧、蔬為主要內容的種植業在眉山地區具有相當優勢,當前應從種植業的調整入手,著力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
1.1 推廣優質新品種
青神水果主要是椪柑類,有春見、不知火、大雅、沃柑、巖溪晚蘆、李子、枇杷等。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使柑橘與多種水果的比例已調整為8∶2。青神是全省唯一的“中國椪柑之鄉”,曾獲“中華名果”、“四川省名牌農產品”等諸多名譽,省內外客商爭打“青神椪柑”品牌。
1.2 形成區域布局
根據青神生態條件、市場需求和區域化、規?;_發的要求,結合生產現狀,以白果、高臺、羅波椪柑基地為主,發展優質椪柑1.5萬hm2,適度發展其它水果。
1.3 調整優化新技術
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選育優質果,提純復壯。建立優質苗木基地,發展母本園和苗圃,減少外進苗木,尤其嚴禁亂引亂調。優化栽培技術,推廣地膜、稿稈等覆蓋,開展柑橘平衡配方施肥,實行生物防治病蟲為主的防治柑橘病蟲技術,以改善水果品質,增加產量。同時,積極創造條件,下決心搞好產供銷一條龍商品化處理。
1.4 今后我縣椪柑發展方向
1.4.1 生產專業化 果品專業化生產以區域化布局為基礎,椪柑安排在最適宜的白果、羅波、高臺等鄉栽植,為果品的優質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礎。
1.4.2 經營產業化 水果產業化特點是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成片種植面積大,果品采收要手工操作,應普遍配套采果袋和采果梯,保證采果工效高,碰傷少。裝果品的應是小箱子,每箱不超40kg。
1.4.3 管理優質化 果園的栽植密度應合理,行間寬敞,既有利于通風透光,也便于管理,可確保光照充足。普遍實行無公害栽培,盡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并嚴格按成熟度適時采收,保證果品完全成熟。
1.4.4 服務社會化 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培訓會,3月份交流果園管理技術,12月交流銷售經驗。以技術培訓指導和科研成果的推廣為紐帶,誠信為上,廣招四方顧客。
1.4.5 產品品牌化 要以土壤養分為基礎,優質良種砧木苗為前提,以科學管理措施,特別是建立良性生態循環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為保證,才能使本地椪柑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生產出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使中國椪柑之鄉的牌子閃光。
青神具有獨特的自然優勢,平丘開園早,適合于開發名優早茶,具有開發保健茶的特色。但從種苗到產品的各環節,科技含量低,加工能力弱,名優產品少,市場占有率低,這是青神茶葉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應當穩定面積,狠抓科技,搞產業化經營,提高質量。
2.1 確定優質品種
根據青神的自然特色和生產實踐,全縣茶葉生產應主要推廣福鼎系列、岷山131、福選9號、311、敘府系列等優良高產良種。
2.2 推廣先進茶苗繁殖
以茶葉良種無性系繁育為重點,擴大無性系茶苗的出圃率和扦插數,大力推廣無性苗,逐步減少實生苗,為以早取勝,以優取勝打下基礎。
2.3 改善名優茶生產加工技術
重點是推廣名優茶采摘、加工機械。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籌集資金,不斷購進新型名優茶生產加工機械,加強技術培訓,以逐步形成名優茶批量生產能力,提高名優茶的比重,增強市場競爭力。
2.4 開展創名牌產品活動
為了提高青神茶葉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近年來要穩定提高名優品牌產品,形成產品規模,增加名牌效益,重點以有機茶為重點,大力提高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使全縣名優茶比重增加。
2.5 實行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和建立龍頭企業,企業聯基地,基地帶農戶,充分發揮縣級龍頭企業的功能,逐步形成茶工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格局。
青神縣目前市場上優質農產品比重不大,特別是糧食的優質率還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過去短缺經濟年代,從上到下的工作都是著力抓產量的增長,對提高農產品質量重視不夠;二是青神縣屬盆周丘陵,年均日照僅1100h左右,晝夜溫差小,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不大適宜優質糧食的生產;三是政策上、機制上缺乏刺激性,對優質糧食,沒有實行優質優價,收購渠道單一,混收、混貯、混加工;四是加工水平還不高,沒有先進的加工設備技術與之配套。鑒于此,青神發展優質糧食生產應做好以下工作:
3.1 端正指導思想
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農產品豐富了,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農民增收的愿望更為迫切,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外質高價低的農產品將大量沖擊國內市場。因此,應切實轉變觀念,在保證有效供給的同時,突出抓好農產品的質量,有質量才有市場,為賣而產,為賺而賣。青神發展優質糧食生產,要堅持“穩量提質降耗”的思想。穩量,就是全縣人均糧食占有量要保持380kg以上;提質、降耗,就是要引進、選育、推廣優質品種,推廣新的技術,搞好產品加工,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加效益。
3.2 以品種結構調整為切入點
目前優質糧食比重小,其中帶共性的是缺乏優質糧食品種,因此選育優質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是當前糧食結構調整的緊迫任務。農業行政管理、技術推廣共同負責,加強協作與聯合,盡快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一批優質糧食品種。在水稻上,青神已引進、示范、推廣多個超級稻在內的品種,如YⅡ優1號、成優489、蓉優8號等優質、高產新品種;在玉米上,川單、成單系列品種都較好,應繼續推廣,另外要積極推廣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品種。
3.3 明確優質糧食生產發展方向
從青神的實際情況出發,適應生態環境,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一是發展優質水稻:2017年可達0.533萬hm2以上,占稻谷面積的90%,主要布局在平壩區,利于機收。二是發展優質玉米:主要應擴大優質品種比重,強化栽培技術,努力提高單產,給飼料和釀酒提供更多的原料。三是發展優質豆類生產:主要應種好春大豆,多種秋大豆,開發冬大豆。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白豌豆、綠豆等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小雜豆。
青神的蔬菜生產,目前已形成從過去的保證城市供給的一線、二線基地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骨干產業,形成以城郊為代表的規模發展、專業經營、系列開發的基地,預計可占農民純收入增加數的20%以上。
4.1 建立、擴大基地規模
要在鞏固提高老基地和新建蔬菜基地上,以縣城、重點集鎮為依托,繼續發展一批起點高的新基地。
4.2 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質量水平
根據青神的氣候特點,重點發展早春菜,積極發展反季和秋淡菜(如秋四季豆),推廣設施栽培,引進發展早、新、優、稀、名優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加強技術培訓。
總之,要因地制宜,在青神要形成主要以東果西茶、南糧北菜的格局。栽培管理上實行無公害,且逐步向有機、綠色轉變,使生態向良性循環發展。青神縣政府在給予新植椪柑戶500元/667m2補助后,現正加大對坡改梯及土壤改良的扶持力度,力爭3年后椪柑面積達1.5萬hm2,產量達50萬t,加上茶葉、蔬菜、糧食,農業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200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