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上海大學、上海中心,同樣都以“上海”這座城市來命名。有人說,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學則代表了上海的氣度。這不僅是對上大畢業生的一種鼓舞和激勵,更是一座城市關注和重視教育的一種表態。
“共祝前程似錦”,2016年6月25日,經校友出資,中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二高樓的上海中心大廈為上海大學的畢業生亮燈——從19:22到20:16,寓意著上海大學從1922年到2016年的發展歷史。這份來自云端的祝福,讓全校學生心潮澎湃、激動不已,朋友圈各種沸騰。
上海大學、上海中心,同樣都以“上海”這座城市來命名。有人說,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學則代表了上海的氣度。這不僅是對上大畢業生的一種鼓舞和激勵,更是一座城市關注和重視教育的一種表態。
放眼全球,許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學都在世界高校前沿,而以中國的情況來看,也有北京大學、香港大學進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于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學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正如上海大學黨委書記羅宏杰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信心十足地表示,上海大學正通過內部的改革變化,努力成為一所與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相匹配的學校。
其實,近年來,在國家戰略引領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學的“名校戰略”軌跡明顯——無論是辦學水平還是社會影響,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教育質量,都躋身全國高校前列。種種跡象表明,成為以城市命名的世界著名高校,上海大學正在路上。
繼承輝煌,新上海大學發展迅速
1922年10月,由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聯合創辦了上海大學,也就是現在人們口中常說的“老上海大學”。時任校長于右任,總務長鄧中夏,社會學系主任瞿秋白。在大革命期間,青年群眾中流行一句俗語:“武有黃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就這樣經歷了短暫而輝煌的五年,“四一二”事變爆發,老上海大學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關閉。
篳路藍縷歷坎坷,風雨兼程薪火傳。
1983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復旦大學分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分校、華東師范大學分校、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分校、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復辦上海大學——這一時期的上海大學,人們習慣稱作“原上海大學”。
1994年5月,上海工業大學(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學(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組建為新的上海大學。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三錢”之一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錢偉長教授出任新上海大學校長。
錢偉長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開創了學校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的新局面,推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彼時的他就在心中許下宏愿——當今世界的大城市中,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大學有不少,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我們上海大學的奮斗目標就是,經過若干年的努力,達到這些優秀大學的水平,與它們并駕齊驅!”
一年又一年,朝著這個目標,上海大學的夢想在一步步有條不紊地實現著。
2015年,國際著名教育機構QS最新公布了校齡低于50年全球高校50強(QS TOP 50 under 50)排名,并首次公布了該排名前百強名單,名單有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其中上海大學位列前60,是百強名單中唯一上榜的中國內地年輕高校,距TOP50僅一步之遙。
如今,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院校。寶山、延長、嘉定三個校區,也使得上海大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辦學格局。
薪火相傳,上大學子需要海派氣質
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不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是提高人的綜合能力,培養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才。
回顧上海大學歷史上的知名校友,如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黨的先期重要領導人博古、王稼祥;革命烈士李碩勛、許繼慎;中國科技界“三錢”中的錢偉長;中國著名電影導演謝晉;國民黨將領張治中等,這些人無論在政治界、科技界、軍事界,還是文藝界,均體現出巨大的影響力。
雖然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但當問及新上大如何傳承老上大的精神時,羅宏杰認為,新上大與老上大在氣質上有相似的地方,“現在我們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老上大雖然沒有這樣提,但在畢業生身上完全可以看出這種讓自己的民族強大、不受欺負的精神。此外,新老兩代都肩負著這個城市的名字,要做出能夠與這個城市相匹配的一番事業,要對得起這個城市和這個城市的名字。”
作為“新上海人”的羅宏杰親身體驗過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魅力,感受過其文化所帶來的優勢。在他看來,上海大學畢業的學生需要具備海派文化大環境下培養出的特有氣質,就像海納百川的上海一樣,上大的畢業生,首先要見過世面、能夠跨文化交流;其次,要會說一口流利的外語,“上海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上海的洋為中用在解放前后都走在了中國大陸地區的前列,上海產品就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上海總是把西方的東西引進來,然后再進行本土化的改良。”
海派文化氣質還有許多具體的表現,“例如:上海人特別講契約精神,這也是我對上海很尊重的地方,上海人在談協議時談得很細,有利于后面干實事;凡是承諾的都會盡力做到。”羅宏杰舉例道。
為了培養出睿智而又謙和的人才,上海大學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堅持“學分制、選課制、短學期制”,積極推行以本科大類招生和培養為突破口的教育教學改革,實施通識教育和有特色的專業教育,建構了基礎課、通識課、研討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羅宏杰介紹道,在本科大類培養中,根據高考成績、大一成績和平時表現等綜合而成的分流方案,屬于國內首創,“我們還成立了社區學院、錢偉長學院和人才學院,這些都是上海大學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上海大學還很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建設了各級各類校內外實習基地近400個,基本滿足了學生實習和實踐的需求。在人才培養質量管理方面,上海大學形成了教育質量保障和監控體系,打造了人才培養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推行《上海大學院系教學質量狀況年度白皮書》,在國內同類高校中第一次引入獨立的第三方評價體系,是國內第一個發布質量報告的地方“211”高校。
“學校會傳達給學生一些想法,學校的精神靈魂,我們希望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多少能夠體現一些海派文化的精神。”羅宏杰說。
“在上海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知乎上,記者看到有人對此提問,總共收到了73條回答。
網友“押韻的火車”表示,首先說一個最直觀的感想:自由。畢業生中,考研、出國、拿了名企offer的、創業的、進銀行的、考公務員的、當老師的……幾乎全都占了。而關于學制體系,“我真心覺得上大的先大類后分專業是非常棒的做法。雖然大一剛進來的時候覺得純粹是浪費一年時間因而深惡痛絕,但有些事情真心是要等四年后才會體會到。上大在信息透明這一點上做得很棒。大一進來不僅讓你接觸到不同學院的課程,甚至連各學科的就業率、師資、畢業生去向、專業對口度,都有詳細的數據”。
另一位網友“莫失”則認為在上大學習,學生需要具備:Independence(獨立)、Diligence(勤奮),以及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人際關系)。
“Independence,從新生進校就會發現這一點的重要性,入學選課沒有限制,只有一些必要的新生指導。所有課程均需要自己綜合利弊進行考慮選擇。”“莫失”解釋道,“Diligence自然不必多說,若成績優良,能力具備,上大畢業生都不愁找工作,同時上大的資源多,無論是獎學金、出國交換機會還是各類社團學生組織都能給人帶來成長。”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選擇上大。近年來,在新浪中國高考院校關注度排行榜上,上海大學全國排名前3,僅次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此外,在上海大學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已超過4000人,可以說其對國外學子相當具有吸引力。上海大學對外開放與留學生的增加,在全國處于一個較高水平,已成為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高校。
與此同時,上海大學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建設高水平學術帶頭人隊伍,一大批中青年教師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每一個上大人都在與上大一起成長,而每一位畢業生都是鑄就上大新歷史的希望。
建一流大學,成為地方高校的標桿
近年來上海高等教育發展很快,高校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很大,其中地方高校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上海地方高校的整體水平與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存在不小差距。地方高校發展不在于數量和規模,而在于質量和水平,上海高校整體水平的提高,關鍵是地方高校水平的提高。
2016年3月23日,上海市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大學調研時指出,地方高校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解決地方高校發展中的問題和瓶頸,關鍵要靠改革創新。上海大學作為上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應當成為地方高校建設中的標桿。
韓正指出,一所好的大學,其科研能力代表著辦學水平、培養人才的水平,也應當體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水平。高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地方高校的科研發展,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立足于科研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提高科研論文、研究成果從“紙”變“錢”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對此,羅宏杰也表示,上海大學作為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大學,除了對于人才的培養,還要考慮對這座城市的貢獻。
“上海大學是靠著上海全體納稅人支持的學校,作為一流大學建設時,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地方,應該包括解決就業、支撐當地經濟發展、推動這個區域人文環境的變化和改善。”羅宏杰告訴記者,上海大學對于上海市的貢獻,要體現在經濟社會轉型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和技術知識支撐方面,“我們鼓勵教師與當地公司共同研發項目,與企業、社會找結合點,主動去變革自身存在的脫節的問題。我們目前五大學科的建設也是緊緊結合上海四大中心和科創中心的建設。”
近年來,上海大學堅持服務地方,服務社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例如,上海大學承擔和完成了世博會重大項目設計,獲得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承擔并完成了 50% 的上海地鐵站的整體設計方案;完成了 82% 的上海地鐵站大型壁畫;承擔了國防大學校史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等重大項目的總設計。
上海目標要在2040年建成全球卓越城市,上海大學近年來也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奮進,發展成果有目共睹。
學校正以“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服務國家、并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為使命,以“鑄就一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高效平臺,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快樂成長。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過不斷完善全人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公民意識、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并能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從而實現大學的核心價值”為愿景,最終實現成為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戰略目標。
世界上以城市命名的大學均處于金融中心或發達城市,比如日本的東京大學,中國的香港大學、英國的倫敦大學等。“雖然我們現在還不如北大這樣有名,但是幾十年乃至更長一點時間后,上大可能就會成為與之齊名的國際一流大學,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決心、目標,然后才能更好地為之奮斗。”羅宏杰頗具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