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源
近日,外灘從1號到33號共22幢歷史老建筑,被藝術家毛冬華以純水墨的方式進行了全面呈現,這批水墨作品最近展出在劉海粟美術館《外灘心影——毛冬華水墨作品展》上,這是中國畫壇第一次用純水墨語言描繪外灘萬國博覽會的全部建筑。該展覽集中展示毛冬華自2008年以來創作上海城市水墨的成果。她的水墨創作實踐探索了中國畫轉型發展所面臨的兩大學術難題——如何用傳統中國畫獨有的表現方法來呈現當代城市生活,如何在新題材下進行中國畫的筆墨意蘊和藝術語言的當代轉換。傳統和當代、過去和未來、淡雅水墨和原石建筑,相互交融著,在畫卷中緩緩流淌。
朱屺瞻、汪亞塵、王個簃、錢瘦鐵四位海上畫壇耆宿,都出生于19世紀末,距今百二十年矣。四位先生都曾東渡扶桑求學問道,然畫格風標獨具,或求新求變,或善守家法,或重藝術教育,可以說是四任三熊、趙之謙、吳昌碩等海派早期大師之后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海派畫家,對于海派書畫皆有繼往開來之功,殊勛同鑄。
朱屺瞻先生(1892-1996),壽享百年有五,鶴發之年,仍然童心不泯,雪發銀髯,望之如神仙。朱老以書畫為游藝,中年曾兩度赴日本學習油畫與考察美術教育,其畫作融匯中西,致力創新,以大寫意山水、花卉著稱,所作筆墨雄勁,氣勢磅礴。本展中一幅《青綠潑墨山水》用色清新大膽,氣韻清越;而另一幀極晚年所繪《寫意山水》意猶未盡,更在原幅上添一紙補足畫意,其瀟灑如此。
汪亞塵先生(1894—1983),畢業于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系,又曾游學歐洲,把西方繪畫技巧引入水墨畫中,力求在發揚民族繪畫水墨語言特長的同時也借鑒西洋畫的透視色彩等原理更好地經營畫面,于藝術形式美,探求彌深。曾任上海美專教授兼教務主任、新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新華藝術師范學校校長等職,1947年赴美講學并舉辦畫展,僑居美國,傳播中國繪畫,歷時30余年。汪先生以金魚一品享譽畫壇,然其走獸禽鳥之屬功力不下好友徐悲鴻,兩人為莫逆之交,畫藝又相互砥礪。本展中《籬落花貓圖》《葵花大吉圖》是極佳的參照。
王個簃先生(1897-1988),27歲入吳昌碩門下,深得吳氏金石書畫篆刻藝術三昧。1928年曾與王一亭、張大千、錢瘦鐵等人出訪日本。其早年承缶翁衣缽,用筆雄健遒勁,古樸淳厚,中年則外師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創,晚年力求變法,重構新局,開筆墨設色新境界,其85歲以后的作品面目一新,風格獨特,精妙逼人。本展中既有王個老經典的“沖風斗雪見精神”之巨幅《山茶花》,又有匯集其各體書法、花卉、山水之集錦冊頁,未見精妙如此者,堪稱絕品。
錢瘦鐵先生(1897-1967),初以印人著稱,其篆刻渾樸古茂、高美奇崛,獨得“豪、遒、渾”三字真諦。其書則神腴氣清,筆意古秀。1922年,日本大畫家橋本關雪來滬,得觀瘦鐵所作,盛贊用筆簡遠,許為“支那巨手”, 此后錢瘦鐵應邀在京都成功舉辦了書畫篆刻展,又三次東渡日本傳播中國藝術,組織了中日書畫家團體“解衣社”,在日本出版多卷篆刻集,然為解救郭沫若在日本身陷囹圄四年方始歸國。此后錢氏不廢筆墨,抗戰勝利后,一度任職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受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錢老雖用功在鐵筆書翰,在畫藝上亦自勉力,畫山水氣勢雄渾,而小品則元氣淋漓,筆墨蕭散,澹然而余味無窮。
四位大家很長一段時間活躍于海上畫壇,其中朱、汪、王三位更享長年,故而歸之“海上四老”恰如其分。四人互有交誼,都有傳統師承及日本游學經歷,但筆墨風格迥然有異,各擅勝場。本次桑浦美術館舉辦的海上四老書畫主題畫展,展出四位畫家極具代表性的藝術精品,其中既有鴻篇巨制,也不乏小品扇面,盡管所選數量不多,但在藝術上則追求有畫家典型風格的代表性,堪稱小中見大,管中窺豹。期待觀者能神會百年前出生的藝術家們,靜下心來品味他們筆下的風彩神韻,那些縑楮流傳至今,依舊燦然如斯,依舊讓人感動不已的作品。
朱屺瞻《山路原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