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珊
【摘 要】IP電影作為電影行業新生形態,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階段”,資本瘋狂涌入,影片質量良莠不齊。本文基于傳播學模型,從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受眾三個方面,針對IP電影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規范意見。
【關鍵詞】IP電影;內容;傳播渠道;受眾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55-02
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后來含義被拓展為“可供多維度開發的文化產品”。IP電影就是指基于網絡小說、音樂、游戲、動漫等IP資源,改編而成的電影。繼2015年IP元年之后,IP電影在2016年繼續呈井噴發展之勢。
基于傳播學基本模型來解讀IP電影的涉及因素,可以將IP電影的“影片內容-宣傳營銷-觀眾”一一對應為“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影片(傳播內容)作為IP電影的原始傳播源,也是電影產業的核心,直接決定著電影口碑及其最后的票房。而宣傳營銷(傳播渠道)作為連接電影與觀眾的中介,則影響著院線的排片率和上座率,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觀眾(受眾)是影片票房的直接體現,也是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最后環節,觀眾的觀影心理和觀影行為,直接影響著電影最后的成敗。下面將從這三個環節,針對IP電影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
一、深耕內容,打造優質IP電影
從趙薇將小說《致青春》改編為同名電影,收獲過億票房開始,網絡小說IP改編成了電影界的熱潮。票房的激增,讓資本的心態更為急迫,幾乎推著 IP 前進。但是伴隨這波IP熱潮而來的,還有IP電影缺乏優質內容和題材同質化的問題,這些對IP資源的濫用,是制約IP電影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由于網絡小說大多都是青春題材的愛情小說,從《左耳》《匆匆那年》到《何以笙簫默》,這些同類型題材的電影,在故事情節設置、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只是換湯不換藥罷了,毫無創新,帶給觀眾的只有觀影的乏味和審美的疲勞。只依靠“青春懷舊情懷”是無法長久維持IP電影的繁榮景象的,只有真正的優質IP內容才能吸引觀眾。
當前整個電影行業都呈現一種浮躁的心態,制片方希望 IP能快速兌現利益,留給劇本創作的時間和資金不斷壓縮。在這一背景下,時間和經驗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只依靠強大的演員陣容和酷炫的3D特效來撐起整部電影,這種只考慮商業利益而不顧電影文化屬性的投機行為,票房慘淡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IP電影并不是窮途末路,仍有人在堅持做好電影。《驢得水》從2010年確定電影大綱的文本,2012年排演話劇版《驢得水》,到2016年電影上映,中間隔了6年的時間;《大圣歸來》整部影片經歷了8年的醞釀,3年的制作。正是主創人員對劇本的重視,對電影質量的重視,才實現IP資源的良好呈現。它們作為優質IP電影的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了優質IP影片依然會被大眾追捧,好的IP電影依然有機會有高票房。
無論在任何時代,被一個好故事打動,在他人的人生中照見自己,獲得理性與感性的共鳴,是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最原始的需求。所以,即使是在這樣一個電影快餐化、商業化發展的時代,“內容為王”仍然應該是電影創作的基本原則,這也是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堅持和追求。
二、線上線下傳播渠道融合
2016年5月12日,《百鳥朝鳳》制片人方勵為了爭取電影在院線的排片量,在微博平臺直播下跪,引起廣泛關注,比起之前的小范圍傳播,《百鳥朝鳳》終于走進了大眾視野,獲得幾何級的口碑傳播。電影上映一周票房僅364萬,到“下跪”后三天,票房超過3200萬。《百鳥朝鳳》的這幕“反轉”從側面也顯示了影片的宣傳營銷對于電影票房的重要性。一部好的電影,不管制作如何優良,如果沒有渠道與觀眾見面,那么再好的金子,也不過是深埋于黃土之下,暗無天日罷了。
在完整的電影產業生態系統中,發行產業鏈是實現原IP轉化為電影的推廣渠道。為了拉動票房,制片方往往會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營銷。例如:記者見面會、首映禮和路演等等。但是這樣簡單的線上宣傳關注的是信息的發布,而缺乏與觀眾的互動,即使是邀請粉絲與主創人員互動,傳播的范圍還是有限。而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制片方更注重立體化營銷,即線下的院線影片推廣活動與基于社交媒體的線上宣傳相結合,通過對IP電影的二次傳播,對受眾產生疊加效應,增強傳播效果。
線上宣傳是以視頻網站的推薦和社交媒體的討論相結合,在社交平臺以話題、討論以及發帖等形式來展開傳播。線下推廣就是發行會和明星見面會。使用發布會加上簽售會的方式在影視作品上線之前開始宣傳。利用明星效應來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培養粉絲的粘度和忠誠度,短時間在各個城市努力造勢。
營銷本身并不是獲得高票房的制勝法寶,它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大圣歸來》IP電影因為沒有足夠資金做大規模宣傳,上映之處在電影院的排片量很少,但是因為其高水準的技術特技,贏得了觀眾的良好口碑,引發了網友在自媒體上的自發傳播和宣傳,利用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從而造就《大圣歸來的》的票房奇跡。可見,只有保證原IP的優質創作、電影的發行和營銷等各個環節上的成功,才能取得電影口碑和票房的雙贏。
三、挖掘用戶需求
在以往的電影制作模式中,電影與受眾的聯系非常弱,電影更多體現的是導演個人的藝術思想,一部電影就像是罩上餐盤蓋的食物,觀眾只能根據對廚師(導演)實力的評估決定是否買單,一旦揭開蓋子,不管喜不喜歡,只能咽下。但互聯網時代,電影業本身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電影劇本的創作不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出現了更多粉絲互動和大數據的反向影響。而IP電影取勝之道是“用戶模式”。即研發用戶需求,再根據需求進行影片創作。所以在IP電影制作思維下,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獲取受眾喜好參考指數,啟用能夠貼合受眾需求的新生代導演和演員,制作出的電影才會更加符合受眾的心理訴求。
無論是網絡文學、游戲還是綜藝節目,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前,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固定的讀者群,這些讀者因為對原著的喜愛,擁有一定的情懷,這些粉絲電影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票房,其核心在于原著粉絲作為潛在的觀影人群,IP改編作品在拍攝完成之前就已經積攢了一定人氣,而重點在于如何在原有粉絲的基礎之上開拓市場。
以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例分析,電影改編自唐七公子同名網絡小說,小說在此之前就有著很大的閱讀量和讀者粉絲群,為了選取更貼合原著女主角的演員,在電影在開拍之前,阿里影業借助自己擅長的“大數據”,通過多次專業的線下調研和書迷訪談,并且參考網絡投票大范圍票選,最終在近20萬人次參與下,劉亦菲以高達11萬得票率力壓高圓圓、楊冪、唐嫣等各路女神,成為呼聲最高的女主角人選。實際上,這樣大規模的票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原有粉絲基礎上的開拓,參與投票的網友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潛在的觀影人群,將讀者納入了電影創作過程,無形中增加了讀者對電影的期待心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輪又一輪的IP電影轟炸之后,市場的IP情結趨冷,受眾的觀影理性回歸。觀眾對影片的所謂“情懷”寄托慢慢減淡,反而能在拋卻電影噱頭的情況下,理智地關注電影本身內容的質量問題。在這種情況下,“IP+小鮮肉”模式的電影不再是票房的保證,粉絲效應不再是IP電影制勝的法寶。在經過短暫的狂歡之后,作為中國電影市場新生的制片模式——IP電影,也慢慢踏上了成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賴春.互聯網+時代IP電影的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電影市場,2016,(02):21-23.
[2]胡濤.繁榮背后的隱患——中國IP電影現狀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6,(10):182.
[3]謝擇月.從“5W”模式淺析我國IP電影[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132-133.
[4]羅倩.淺談IP電影熱潮的原因及發展策略[J].視聽,2016,(07):53-54.
[5]李寧.IP化熱潮下國產電影發展的冷思考[J].中國電影市場,2016,(08):34-35+33.
[6]萬江.IP電影熱潮下的冷思考[J].當代文壇,2016,(05):
146-150.
作者簡介:
孫 珊,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