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
[摘要]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生物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初中生的特點,探索一條適合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路徑。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過生物實驗教學實踐及其反思教學,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實踐證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道德情感,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20-01
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生物教學不能只重理論,而忽視實驗。生物理論是經過反復實踐及多次實驗而得的。生活中的生物現象也需要通過實驗驗證,才能得到更完整、更科學的論證與詮釋。因此,生物教師應重視生物實驗教學,通過生物實驗,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方法,理解科學原理,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與能力。
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
新課改背景下,生物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生物實驗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交流互動,提升實驗教學效果。如在教學“練習使用顯微鏡”實驗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以4至5人為一小組。為了發揮優生的帶動作用,促進實驗的順利進行,教師將平日培養的生物骨干分配到各組擔任組長,在實驗中出現了問題,就由各小組長幫助和輔導其他學生,發現問題,重新做好實驗。小組長要特別強調實驗操作規程,避免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發生。如顯微鏡下降鏡筒時,眼睛一定要在側面觀察物鏡,避免物鏡與蓋玻片相碰,損害玻片與物鏡。鑒于顯微鏡使用的重要性,教師在第一課時應重點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在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后,再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實驗過程。
二、動手選取實驗材料。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實驗材料的選取是生物實驗中的重要環節,實驗材料選取是否合適,關系到實驗效果的好壞。實驗材料可以由學生自主在現實生活中去選定、培養或采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地區的特點來引導學生完成生物實驗材料的選取與采集。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中,可以選用洋蔥葉肉表皮;在做光合作用的實驗時,可以讓學生采集銀邊天竺葵;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橘皮來培養霉菌……由于實驗材料是學生親自選擇與采集的,所以學生特別熟悉,因此在實驗研究時,就更有親切感,也激發了學生的實驗興趣。
三、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求異創新,激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分析總結實驗失敗的原因,思考如何改進實驗,從而取得實驗的成功。例如,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在理論上蚯蚓的運動是憑借自身的肌肉與剛毛的配合而實現的,因此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因為剛毛扎不進去,所以蚯蚓在上面行走相當緩慢。但是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卻發現蚯蚓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要比粗糙的紙板上還要快些。對此,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與探究為什么同一個實驗,結果卻截然不同。經過分析,學生找到了原因,原來玻璃板上的水分影響了實驗的結果,玻璃板上的水分多了,蚯蚓就可借助水的浮力作用,爬得更快。這種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質疑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此外,教師要對學生成功的實驗進行激勵性評價,對于失敗的實驗,加以引導與鼓勵,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滲透情感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情感道德教育也是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生物實驗教學落實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比單純的傳授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秩序觀念教育。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大聲喧嘩與嬉鬧的現象,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遵規守紀是保證實驗課規范有序進行的保障,從而樹立安全意識,明白不按規則操作或者操作不當,就會導致安全事故發生。其次,要對學生進行愛護公物的教育,如愛護教學儀器,不浪費實驗材料等。嚴禁將實驗儀器帶出實驗室,實驗完畢對動物的處理要體現仁愛之心。如做觀察蚯蚓和觀察魚等實驗時,要愛護實驗中的小動物。再次,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實驗室的整齊與整潔,不亂扔雜物,實驗完畢后要清理好實驗儀器,對于一些貴重的物品一定要按規定執行(如顯微鏡,使用完畢后要將鏡體罩上鏡罩)。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衛生觀念,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有的學生在實驗中由于怕臟、怕麻煩等,人為地增加了實驗的難度,延長了實驗時間。例如,在做觀察魚的實驗中,有的學生怕腥而不愿意動手;在做蚯蚓運動實驗時,有的學生因膽怯不愿意去摸蚯蚓的腹側。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心理障礙,讓小組內膽量大的學生帶頭,帶動其他學生共同動手,完成實驗。
總之,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實驗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動手選取實驗材料,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