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帥+常仁珂+王凱


【摘 要】大學生因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出現問題的情況日益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探討大學生歸屬感與學校適應能力之間的關系,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意義重大。采用《大學生學校適應性量表》《歸屬感量表》抽樣調查200名大學生,通過問卷找出影響大學生適應能力和歸屬感的因素,從而更好地指導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詞】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心理歸屬感;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26-02
目前,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和心理歸屬感方面的研究不多,特別是專項研究更少。因此關于其定義沒有形成定論。通過綜合分析現有的研究結論得出,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主要指大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為了順利完成學業,解決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問題的程度。從而和諧地與他人交往,獨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愉快地度過大學生活。歸屬感,主要指個體被他人或者團體認定或者接納時的一種感受,側重于個體的心理體驗,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落實感。
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本校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和歸屬感的現狀;探討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與歸屬感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給出相應的建議。從而提高我校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和心理歸屬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南省某綜合類高校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63份,有效率達81.5%。其中,男生有76名,女生有87名。大學一年級學生有36名(占22%);大學二年級學生有24名(占14.7%);大學三年級學生有57名(占34.9%);大學四年級學生有44名(占26.9%);大學五年級學生有2名(占1.2%),被測試學生平均年齡為20.717歲。
(二)方法
選用《大學生學校適應量表》和《歸屬感量表》為研究工具。由侯靜編制的《大學生學校適應量表》共53題,包括學習適應、師生關系、集體適應、同伴關系適應、自主性、生活適應、環境適應等。量表采用5級計分法,部分題目反向計分,各項相加總分越高說明適應性越好。該量表全部題目再測信度為0.854。驗證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
《歸屬感量表》使用的是Hagergy&Patusky于1995年編制的歸屬感問卷——The sense of Belonging Instrument(SOBI)。該問卷由兩個量表The SOBI-P和The SOBI-A組成。在大學生群體和抑郁癥群體中測試內部一致性系數均為0.93。時隔8周后在大學生群體中重測信度為0.84。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我們選取反映心理狀態的歸屬感量表——The SOBI-P。SOBI-P包括18道題目,采取4級評分法,取值越高說明歸屬感越強烈。
(三)統計處理
通過SPSS17.0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描述統計,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調查結果
(一)心理歸屬感與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的現狀
從表1可見,大學生學校適應7個變量的得分情況存在差異。其中,學習適應48.1227,居于其余六個變量之首(師生關系、環境適應、集體適應、生活適應、自主適應、同伴適應),這說明學生能夠安心在學校讀書。從數據來看,學生生活適應能力普遍較弱,可能與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適應性總分較高,說明學生在校的綜合適應能力較好。另外,標準差數據顯示,除學習適應、師生關系和集體適應分值較高外,其他學校適應性變量差異很小。說明學習適應、集體適應、師生關系對學校適應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歸屬感總分74分,均值得分55.9分,同學的歸屬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學生的歸屬感較好,對學校認可度較好。
(二)心理歸屬感與學校適應能力的相關性
相關系數分析結果表明(見表2),歸屬感與學習適應、師生關系、環境適應、生活適應、自主性等呈正相關,且與學校適應總計得分的相關系數為.319,這表示歸屬感與學校適應之間相互影響,其中,自主適應的相關系數達.302,說明自主性對歸屬感的影響較大。
(三)結果討論
本研究發現,性別對歸屬感的影響并沒有差別。本校學生的環境適應、自主性、生活適應、同伴適應低,其中,環境適應、自主性、生活適應與大學生的歸屬感之間可以相互的影響。而自主性與歸屬感之間的影響最大。產生學校適應性和歸屬感差的原因可能與環境改變有關,特別是從封閉的高中校園到開放的大學校園,新地區、新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同的風土人情,沖擊著學生的心靈。
由于3G、4G移動通信的發展,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多同學的聯系方式,甚至交友方式都變成了打電話、聊QQ、發微信。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減少了,影響到同伴關系。上網時間延長,以及在社團等其他方面花費較多的時間,對學生的生活環境適應也會有一定的影響。與父母分離、人際關系的改變,及學校地位和聲望、課程設置,也影響著學生的歸屬感和學校適應能力。
三、啟示和建議
本研究針對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與心理歸屬感關系的調查,發現年級越高,學生的適應性越強。環境、自主性、生活、同伴等方面的適應性較弱,大一學生在這方面更為明顯,這主要有學生個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專業方面的原因。這一調查結果對學生的管理和教學工作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關注學生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我校學生在生活適應方面明顯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獨立自主生活的經歷。學生學習任務重,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因,導致他們在之前的學習階段不關注生活方面的事務,缺乏實踐動手能力。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在大一開設提高學生生活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課程,同時兼顧其他方面。而目前的學校教育則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導致他們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注重個體差異,關愛每一位學生
我校學生整體學校適應能力得分較高,表明學生在這方面表現整體較好。但也要看到學校適應方面的標準差值較高,說明學生個體在學校適應能力方面差異明顯。因此學校要關注得分較低的學生,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時刻關注學生的適應情況,如果發現適應困難的學生,應及時采取幫扶辦法,杜絕不好后果的發生。
(三)打造校園文化,鼓勵學生參與
校園文化是教育引導學生的重要手段,是學校教學的第二課堂。目前共青團中央正在謀劃落實“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重視第二課堂的教育,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自身能力。我校應根據自身條件,積極籌劃落實“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實現“潤物無聲”的文化育人目標。校園文化和校園活動是提高學生學校適應能力與心理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表明,參加團隊輔導,分享成員之間的生活經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積累經驗。對少數民族同學可以進行文化交流,讓他們對學校文化有所了解,設立特色的幫扶社團,鼓勵他們參加團體活動,增加他們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設立心理指導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指導學生調節不良情緒,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當地特色文化,讓學生了解文化,參與文化交流,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增強其歸屬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侯靜.大學生學校適應量表的編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8).
[2]M HB, K P.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ense of belonging. Nursing research 1995(44).
[3]孫夕然.朝鮮族大學生學校適應問題的個案介入[D].吉林農業大學, 2016.
[4]鄒小勤.我國大學生學校適應特征的實證分析[J]. 現代教育管理,2014(05).
[5]于海嬌,王永亮.人格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二語習得之間的融合[J].安徽文學,2015(10).
[6]王永亮,李冬青,李思涵.個體差異中動機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論如何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動機[J].新聞傳播,2015(3).
[7]尹江霞.大學生班級歸屬感培養途徑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6(1).
[8]胡重慶.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6(5).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立項課題“生態學視角下的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 LX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