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凌云
筆者所在的是一所普通初中,近年來,教師們經常反映學生綜合素質整體有所下降,比以前“不懂事”“情緒大”,思想工作難做,管理難度有一定程度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身要做到什么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呢?
一、適應接納
時代在前進,在發展,對擔負育人傳道重任的教師來說,與時代一同前進、一同發展尤其重要。教師只有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開闊自己的眼界與胸襟,才能了解新時代下學生的特點,更好地與學生溝通,進行思想教育。
1. 充分認識責任與使命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的教師節問候中強調,發展教育事業,廣大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青春期是人生歷程中一個關鍵的轉變階段,初中生在這“第二次心理誕生”的過程中要尋求自我突圍,去體驗并解決兒童依賴性和成人獨立感的矛盾沖突,由童年自我向成年自我轉變。由于家庭環境和個人閱歷的限制、對外界看法的敏感和不穩定的情緒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他們在自我認識與評價上往往容易出現偏差,形成過激觀點。設法妥當與此階段學生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幫助他們認識與接納自我,理解世界,善待他人,初中教師責無旁貸,也要勇于擔當。
2. 理解適應潮流和趨勢
城市化進程與現代人對個性的追求都是大勢所趨,當然也帶來了更復雜的社會結構與更豐富的思想情緒。面對這種變化,教師要改變固有觀念,特別是以前僵化的以管代教思想,理解學生個人天賦、家庭環境和成長背景差異,更耐心對待班級內不同個性不同狀態的學生,不強求千人一面的集體性,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并引導他們以不同方式從不同途徑健康發展。
3. 強調重視接納和疏導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贊許和認可,需要從教師那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初中生對外界的反應比以前更為敏感,也更在乎教師對其是否一視同仁。當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大多會首先用沉默和抗拒樹立一道自我保護的高墻,教師要做的不是也壘“墻”隔離和指責,而是要寬容接納學生的情感情緒,幫助學生疏通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有勇氣直面錯誤、解決錯誤,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認識“自我”,接受“自我”,進而改變“自我”,超越“自我”。
二、適度交流
魏書生說過,“一位教師,要做經師,要做人師,而且一定要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每屆學生中,都會有幾個老師眼中的“刺頭”,或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總是逃避自己的責任,或情緒活動劇烈,愛把進步完全歸因于自身,把矛盾的起因完全推卸給外界。而作為管理者的教師,在管理這些學生時,一定要注意適當的度,將交流控制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圍之內。
1. 不嫌麻煩,尋根究源
部分老師在處理學生矛盾時常常“和稀泥”,在了解事情之后,他們會簡單直接地分析雙方的問題,讓犯錯者說一聲“對不起”就認為解決了矛盾。殊不知這種做法沒有真正消除受害者心中怨氣,犯錯者也不能徹底反省,將來或許還會因此爆發更大的沖突。行為是果,思想是因,不從思想源頭入手,讓學生直面自己的問題并真心悔悟,怎么能真正解決矛盾?對思想來說,交流程度要夠深,觸到學生的內心才合適。所以管理者應有堅定的決心和持久的耐心幫助每個出現問題的學生,使其通過對自身問題全面深入地反思,矯正自我認知。
2. 積極熱誠,傾聽訴求
“過于自我”的學生往往對外界存在不滿,盡管很多時候他們的理解是幼稚甚至錯誤的,教師也要對這些看法表示尊重、接納、安慰,做到多聽少說,先聽后做。學生的錯誤認識是他身處的環境造成的,從這一點來說,“刺頭”們也是受害者。教師在他們有傾訴意愿時,態度應積極熱誠,用理解與寬容讓他們一吐心聲,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從而解決問題。
3. 換位思考,公平處理
“刺頭”學生容易出現狀況,與個別老師或其他學生的矛盾較多。但深入分析,他們大多時候只是不能合理控制情緒,面對他人的提醒或質疑反應過度,而老師或其他學生此時也會有一些不夠穩妥的做法,從而加強了對他們的刺激。管理者此時切勿惡語相向,不妨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傳達理解,一句溫和的話可能起到熄滅火山的效果。公平對待和處理矛盾,不僅僅能傳遞給“刺頭”們溫暖,還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對學生的整體管理都有極大的益處。
4. 保守秘密,信守承諾
有些學生的不良表現可能與家庭或自身生理情況有關,如果其愿意向教師說出心中的這些秘密,教師需感謝學生的信任并對此重視,在交流開解的同時主動為對方保密,防止其他學生促進傳播起哄。對學生做了承諾也要及時兌現,這才能得到學生信任,建立良好的老師形象,提供榜樣作用。
三、適時引導
鄭丹娜老師的“慢引導”工作理念指出,要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尋找時機,找到最佳節點來教育學生。青春期的學生,逆反心理重,簡單的大道理說教很難對他們有什么效果。如果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借助隨時隨地出現的生活場景,不露痕跡地進行教育,反而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要考慮到時間與場合是否適合,顧及學生情緒的接受程度,自己先在心態上做到鎮之以靜,讓犯錯的學生也在理智平靜的狀態下接受教育,才能成功地進行思想引導。
有一個從外校轉來的學生,性格孤僻,紀律觀念不強,常常不參加班級活動,勞動提前溜回家,同學對他意見很大。我在調查時考慮到他的日常表現與剛剛來到新環境的情況,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先進行了一周的觀察,發現他總是騎單車上下學。之后我特地在放學時將他留下補作業,然后和他一起出行,有人陪同騎車他很是興奮,話也多了,我趁機問:“一個人騎回家不無聊嗎?為什么不找同學一起騎車呢?”他當時就臉紅了,沉默幾分鐘后還是交代了早退的心理,原來是他最初騎車來學校時被同學借車騎,摔壞尾燈還發生了爭執,他因此不愿與同學來往。我借此機會教育他理解寬容合作與單干的區別,肯定了他與我同行時表現的快樂。此后這個學生不再提前溜號,而是積極參與到班級活動當中,還發展了幾個男生與他一起騎車上下學,第二個學期被同學們推舉為班干部。
時機的選擇影響著教育的成效,因此,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應該是適時、適度。抓住良好時機的教育,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產生良好的“時機效應”。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