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參考普通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在增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同時,注重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養成教育等已成了當前幾乎所有教師的共識,但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文化理論課老師們還是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參考教參上或專家設計好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作相應的思考、回答,按照既定的軌道,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少了考試評比,所以一般鮮有人在意教學效果如何。
一、職業院校文化課教學現狀
絕大部分就讀技工院校的學生,是由于文化知識不過關、升學無望才無奈選擇技校的。他們單純地認為讀技校就是學一門技術,只要把自己的專業學好,將來就不怕沒事做,沒錢賺,而且現階段許多技校只拿學生的專業成績和考證成績來限制畢業證的申辦。學生錯誤的認識和學校的不重視使得很多學生認為文化理論知識學不學無關緊要。筆者學校受開設的專業影響,招生以男生為主。他們對語文根本就沒有興趣。課堂上玩手機、說話、睡覺甚至吃零食的現象屢禁不止。一堂課下來,老師抱怨學生不好學,紀律難管,“累”;學生則優哉游哉,嫌教師多管閑事,“煩”。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很明白,近年來,國家之所以花重金打造技工院校,就是希望從職校走出的學生不但會做事,而且會做人,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國家發展的人才,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可很多時候從校企合作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是:畢業的學生技術技能還可以,但人文素質太差,干不了十天半個月,連招呼都不打,就拍屁股走人了。這一評價著實令從事文化教育的老師們汗顏。
二、語文課程教學改善建議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勇于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針對這一現象,首先應該改變學生對語文的看法,讓他們明白薄弱的文化基礎將嚴重阻礙他們在職場上的發展和提升,讓他們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針對具體的改進措施,筆者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供同仁參考。
1.了解技校語文教學的特點,轉變觀念
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學要緊扣職業教育的特點,注重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因為就讀技工學校的學生是要直接對接社會需求,所以教師應該更多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充實、豐富學生的人文常識,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真正達到學生認識自我、塑造自我、全面提高自身修養的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字詞句的解讀,將文章像庖丁解牛一樣去分析、講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從自身未來發展的要求去理解和延伸。筆者在講授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時,就直接提出學生如何才能逆境成才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或大學,還有沒有希望成長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技能成才之路能否堅持下去,怎樣做才能堅持下去?學生討論的同時還搬出《技能人才精粹》讀本中的典型人物予以佐證,到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有信心,有決心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這節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結合技校學生實際,善于提問
“學問學問,亦學亦問,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教師不能單純地認為將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更不能想當然地僅在課堂中提出一些高于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就讀技校的學生語文理解能力普遍偏低,多數處于青春叛逆期,對教師的說教很反感。教師應針對這一情況,設計一些簡單、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筆者在講授佛·達爾的小說《離別的禮物》時,圍繞禮物——毛毯展開對話,從最簡單的提問開始:小說當中提到的禮物是什么,出場的人物有哪幾個,他們是不是一家人,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作為禮物的毛毯是誰買的,禮物是要送給誰的,好好的一家人為什么會哭成一團,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見到過類似的事情?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情感、倫理道德以及社會規范等話題在課堂上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給學生以極好的教育和引導。課堂中還穿插學生的即興表演,相互評點。學生愿意參與,積極思考,課堂活躍。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告訴學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又如在講授應用文《申請書》時,筆者直接問學生有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想不想到學校相應社團去學習、鍛煉,學校沒有的社團,也可以發起成立。學生立馬活躍起來,紛紛提問怎樣進去,有什么要求?筆者回答的是:“寫一份合格的申請書。”于是,申請書的格式、注意事項、寫作要求等各知識要點便在學生的海量問題下得到了完美的解讀。學生不僅對申請書的寫作熟悉了,而且對申請書應用也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3.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激起學生對一門課程的興趣時,學生便會主動學習、思考、參與。也只有這樣做,學習得來的知識才會隨同學習思考的過程、參與的快樂根植于他們的大腦,成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
現階段,網絡發達,教學手段也先進,所以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局限于一種方式,對于不同的課文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播放相關視頻,穿插微課等,可看需要而論。
如在講授《不能沒有音樂》一文時,筆者干脆不講課,給他們播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學生興趣高漲,認真觀看視頻。看完后,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并總結、升華。這樣,音樂的作用及重要性在學生投入地觀看電影,積極地總結體會中得到了認可。
對于包含情感的文章可以播放相關視頻和歌曲,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一個充滿情感的氛圍中。如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筆者先播放了電影《偉大的母親》(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非常感人),在講課之前就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情感洗禮。
4.在教學中有效、靈活運用評價機制
得到別人的認可是絕大多數人渴望的,尤其是升學遇到阻礙的初中生(本校只為初中畢業生開設語文課)。他們自信心不足,又希望有人能肯定。那么課堂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還要成為課堂中的評價者,給學生以勇氣、自信。
筆者在這方面的具體做法是,開學初就明確告訴學生本學科采用大學評分機制,成績分為三部分,對于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不要擔心老師因教的班級多,難給他們一個公正、公平的評價。事先準備一個課堂表現記錄本,將他們的名字一一的寫下來。只要學生在課堂上朗讀了課文,回答了問題,講了相關的故事,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等等都能在本子上記上一筆,哪怕回答是錯誤的,只要是無心與老師作對,都有機會。回答得特別好的,筆者除語言肯定外,還可一次記兩筆。這樣期末就以它作為課堂表現評分的依據。
采用此法,確實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雖然有部分學生是沖著期末考評去的,但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這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
5.大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雖然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絕不是單純課堂教學所能完成的。作為母語,語文教學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我們應該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實踐訓練,如:組織學生讀書、看報、聽廣播;組織班團干部的競選、演講比賽、文體競賽等。要讓學生感受到學好語文的重要并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小結
學生的成才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和引導。語文老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摸索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把學生培養成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廣東省嶺南工商第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