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龍
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成為當今教壇的主旋律,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論。現在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善于提出問題是指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的突破口,是推動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動力。下面就數學教學中的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談幾點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一、鼓勵學生敢于提問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有所疑,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才會產生興趣,形成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問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應這樣:如果學生答錯了,應該讓學生重新思考,重新回答;如果學生答不完整的,請學生再想想,允許學生補充;多給學生一些機動的時間,讓沒有想好的學生多些時間思考;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發言,因為情不自禁發表出來的見解,往往是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教師應該積極對待學生的獨特想法,特別是應該容忍學生的“出格”想法,這樣學生才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在學生明確“圓的周長”的意義后,我讓學生對圓的周長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大多數會提出:“怎樣測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時,教師提出“環形跑道”能不能立著滾動?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另辟蹊徑,想出“繩測”的方法,教師又一次設疑提問:如果把一個小球系在繩子一端,拉著另一端,在空中轉形成了圓,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量嗎?實踐證明:“滾動”和“繩測法”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又一次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和創新的欲望,然后通過師生共同實驗,教師趁熱打鐵,再次讓學生討論,學生提出問題是:“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好奇心驅使學生帶著滿腔熱情投入到認知活動中,此時學習成為學生求知的“自我需要”通過發現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能力結構,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和思維空間,激發了學生探究,創新意識。
二、通過質疑讓學生提問
著名的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說:“什么叫學問?就是要學怎樣問,就是要學會思考問題。”因此,如何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敢于大膽提出問題,發現和找到問題的答案,提出創新的意見。
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新課導入時設計,舉例說明:什么是約數?什么是奇數與偶數?把自然數劃分為奇數與偶數的根據是什么?在教完“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后,我讓學生質疑還有什么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大膽提出如下的問題:①“1”是質數還是合數?②質數與合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③有沒有最大的質數和合數?最小的質數與合數分別是什么?④是不是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為什么?這是多么可貴的質疑,這組提問緊緊圍繞“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深化了學生對質數與合數的認識,同時與奇數、偶數進行比較,與前面的復習部分相呼應,既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又使學生思維活動達到高潮。
三、教師引導讓學生提問
教師給出的內容,要能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就事論事,思維價值不高的內容,會妨礙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因此,適當的一題多問可以拓寬學生思路,增強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一問激起千層浪”。
例如:甲數是42,乙數是甲數的3/4,求乙數,教師在學生理解了本題就是“求42的3/4是多少后,再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去觀察提出問題:①除去甲數與乙數的倍比關系外,還有哪些數與甲數有倍比關系?②倍比關系是怎樣的?③甲數與乙數的和是多少?之差是多少?學生通過以上問的問題的回答很快就理解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數量關系。教師還可以繼續發問:如果已知的不是甲數,而是乙數,或甲、乙之和,甲、乙之差,可以求出什么數,為什么?經常這樣啟發學生提問,可以使學生做到同中求異,異中求活,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總之,問題是貫穿于學習過程始終的一條紅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而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是我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討的重要任務。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