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明
新課改要求小學古詩詞教學要培養小學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學生年紀尚淺,古詩詞對他們來說顯得比較晦澀難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
一、將古詩詞編成故事
鑒于小學生不易理解古詩詞的意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古詩所述內容,發揮想象力,將詩歌編入一個小故事內,以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內容描述出來。如教學《登鸛雀樓》一詩,可編成這樣一則故事:唐朝時,有個詩人叫王之渙。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站在樓上,詩人極目遠眺,向西看,只見一輪紅日已經接近了山頭,并且正在逐漸往山后落下去;向東望,滔滔的黃河水奔騰不息,一直向遙遠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兩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在樓上看到了這么壯觀的景色后想,如果還想看得再遠些、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學習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績,該怎么辦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層樓,于是他又得了兩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以這樣的故事內容將《登鸛雀樓》一詩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并了解了詩句是如何寫出來的。然后再根據詩歌進行教學,為學生學習遠離生活實際的古詩創造了一個感性的環境,使小學生感受到古詩中隱含的道理和韻味,在這“故事引入”的基礎上,再進行“熟讀理解”和“品讀背誦”,所花力氣不大,學生卻學得饒有趣味。
二、引導學生進行繪畫
喜好繪畫是小學生的天性,為了提升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所寫對象以圖畫的形式再現出來,化文字為圖像,化抽象為形象,充分利用學生具體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這一心理特點來為古詩這一抽象學習材料的學習服務。畫圖可以由教師來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去進行;可以在“引入”“講授”等過程中出現,也可以在學完全詩后作為“鞏固”手段而采用。如教學杜甫的《絕句》一詩,我結合自己的介紹、講述,在黑板進行簡筆畫:柳樹上有黃鸝、青天上有白鷺、窗外可見積雪的西嶺、門口停泊著的船只(要注意所用粉筆的顏色必須和詩中所述一致)。此時我的板畫首先可讓學生感知詩歌所涉及的具體事物形象,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記憶表象,在兩者的同化中獲得成功感,產生愉悅感,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圖畫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首詩以區區28個字容納了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國古詩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國古詩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
三、引導學生進行表演
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表演動作,充分利用直觀動作思維來促進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詠鵝》一詩,所描寫的對象為深受學生喜愛的動物——鵝,它長而彎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紅紅的腳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為學生所熟悉。在學詩過程中,我結合自身的肢體語言(如向上伸手臂為鵝的脖子;并攏的五指為鵝頭;大拇指與其他四個手指微開微合為鵝在唱歌;雙手前后輕輕撥動為鵝掌撥水)來表現“曲、向天歌、浮、撥”等動作,這樣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學完后讓學生一邊念著古詩一邊以動作表現,這種操作實踐于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主體精神的培養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至于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則是調動了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其效果當然是遠遠超過死記硬背了。
四、創設生活化情境
古詩的語言表達形式雖然離學生的生活實踐距離很遠,但其表達的內容、所述的情景則仍然有很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對于這類詩歌則可采用情境再現法來組織教學,將詩歌所述內容轉換成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喚醒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或以學生的直接感知來提高教學實效。如教學孟浩然《春曉》前,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春天來了,老師覺得這段時間的早上特別好睡,總是一覺醒來天都已經大亮了,不知同學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待學生回答后繼續說)醒來后,躺在床上也能聽見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這可是剛過去的冬天所沒有的,是嗎?(待學生回答后再繼續說)起床后走出家門,往往會發覺昨夜又下過雨了,走到樹下,地上已經落滿了花呀、葉子呀,這種情況你們有沒有碰到過?以這種描述性的語言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然后再告訴大家:唐朝詩人孟浩然就對剛才這些現象寫了一首詩叫《春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首詩。在接下去的學習中,學生顯得興致十足,詩意的理解也順利得多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