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農業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1)
摘 要:鳡魚又稱為竿魚、黃頰魚以及黃鉆,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類,以魚類為食,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用魚類。本文主要針對鳡魚的生態養殖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我國相關行業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鳡魚;生態養殖;分析
中圖分類號:S965.1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64
1 對養魚池塘的要求
對于鳡魚養殖的池塘,面積要保證在2.5hm2左右,水深保持在2m左右。同時還要保證塘埂四壁堅實,排灌方便而不漏水,池底的淤泥厚度保證在25cm左右。
2 鳡魚放養
2.1 苗種養殖
在苗種養殖過程中,養殖戶主要以鳡魚魚種為主,按照鳡魚的喜好要求為調節水質的標準,同時可以搭養一些鳙魚、鰱魚。鳡魚放養密度一定要根據池塘的實際條件、養殖戶的實際管理水平科學制定。通常情況下,每 700m2基本可以放養 3cm長短的鳡魚夏花魚種 1000 尾,30g 每尾的鳙魚和鰱魚,每種魚100尾左右。
2.2 成魚養殖
通過養殖生產實踐表明,根據商品的規格以及目標不同,養殖戶投放 3~5kg左右的鳡魚,每700m2可以投放 100~200尾左右;投放 8~10kg左右的鳡魚,每 700m2可以投放50~80尾左右。同時,每 700m2的池塘可以養殖養1.5kg左右的鳙魚 40 尾、黃顙魚 70尾、鱖魚 30、尾白鰱 80尾。
3 投飼及飼料
3.1 馴化
在選擇食場的時候,養殖戶一定要選擇朝南向陽、淤泥較少的池邊作為鳡魚食場,并且掌握好飼養的規律,每天馴化2次,具體時間為16:00和09:00。在馴化鳡魚的過程中,養殖戶可以先往食場中灑水,在幾分鐘之后,進行投餌,然后重復灑水、投餌,一直循環這個過程,通過長期的馴化,讓鳡魚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以后只要養殖戶在食場灑水,鳡魚就會迅速的在食場中匯聚。飼料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大小合理,由小雜魚和活魚苗制作而成的魚塊或者魚糜混合物,在經過一段時間過渡后,養殖戶就可以用整塊的魚肉進行飼養。
3.2 投餌
鳡魚在幼苗時期,養殖戶可以將魚塊打碎成魚漿來投餌 ,在鳡魚處于小苗階段,可以將魚塊分割為0.5cm的魚塊進行投餌 ,待到鳡魚長大后,養殖戶要按照成魚的重量進行投餌。在完成鳡魚食性轉化后,養殖戶要定量、定點以及定時的喂養鳡魚,通常情況下,分為上午和下午各投食一次,在投餌之前,要先灑水吸引魚群,在魚群聚集在食場后,再將魚塊投喂給魚群。
4 日常管理
4.1 合理調節水質
在生態養殖鳡魚的過程中,水質十分關鍵,對鳡魚的成活率和飼養質量有直接關系。因此,養殖戶一定要提高重視程度,合理調節水質,同時,鳡魚飼養水質調節,應以微生物調節為主要手段,盡量保證水質干凈清新,含氧量較高,其透明度一定要保證在40cm左右。在生態飼養前期,水質調節主要以注入清水為主,注水周期為15d注水1次,并且每隔10d添加以芽孢和EM菌為主的微生物制劑,但需要注意的時候,要減少添加劑對水質的破壞,防止對鳡魚帶來化學病害。同時,在晴朗的天氣下,養殖戶要利用納米曝氣機進行池底曝氣,進而增加池內的溶氧量,減少池內的一些有害物質,起到清潔池塘的作用。
4.2 及時分養
由于鳡魚生長快、食量大以及搶食兇猛,個體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生態養殖過程中,養殖戶要選擇在科學的時機進行篩選分養,如果養殖戶沒有及時分養,會導致大魚搶食迅速,進而長的更快、吃的更多,而小魚由于體型較小,難以搶到充足的食物,進而越長越慢。同時,如果不及時分養,還可以導致出現小魚吃不了大魚塊,大魚吃不飽小魚塊的情況,最終導致鳡魚之間體重具有較大的差異。
4.3 防治病害
養殖戶在生態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病害的防治。在鳡魚養殖的初始階段,基本上不會發現病害,但是養殖戶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池塘開展鳡魚養殖之前,一定要用生石灰進行魚塘處理,每700m2的魚塘可選用100kg左右的生石灰,可以起到殺滅病菌和改善池塘環境的作用;在魚種下水之前,一定要選用食鹽水對魚種進行浸泡,殺滅魚種可能帶有的病菌;飼料一定要衛生安全,養殖戶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飼料,飼料還要符合養殖要求,并且定期使用強氯精或者漂白粉進行消毒;如果投放冰凍魚塊,一定要保證魚塊的新鮮,并且在魚塊中添加維生素C或者復合維生素。
5 結語
在我國,相同面積以及相同養殖條件的情況下,養殖鳡魚要比養殖普通魚類具有更高的經濟利潤。因此,鳡魚養殖已經成為我國養殖類的重要項目,在養殖過程中,養殖戶一定要根據鳡魚的習性做好相關養殖工作,進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作者簡介:藍嵐,本科,南昌市農業科學院,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