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摘要】當代社會面臨九大悖論:智慧悖論、工作悖論、生產力悖論、時間悖論、財富悖論、組織悖論、時代悖論、個人悖論以及正義悖論。如果矛盾和令人驚訝的悖論成為未來的一部分,我們不應沮喪,而是應把悖論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而加以接受。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悖論;悖論管理
管理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以“組織與個人的關系”“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而聞名于世。他把世界上的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收斂性問題”,即可以找到“唯一答案”的問題;一種是“發散性問題”,即無法找到唯一答案的問題。
平庸的商人通常為了尋找固定答案而奔波,然而,真正的商業問題都是發散性的,沒有固定的答案,這正是商業的困難之所在,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商業問題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們常常具有悖論性和兩難性,而這正是商業的艱難之處,也是其吸引人之處。
漢迪總結了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九大悖論:智慧悖論、工作悖論、生產力悖論、時間悖論、財富悖論、組織悖論、時代悖論、個人悖論以及正義悖論。而這九大悖論,在互聯網時代都出現了新的變量,因而變得更難以破解,需要人類的嶄新思維。
一、智慧悖論
現代企業當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叫做知識,但是這個知識是很難被機構所擁有的,知識往往是在機構當中的個人手里,并且個人可以把它帶走。大家知道羅輯思維的羅振宇有個說法叫“U盤化生存”,本來U盤插在一個機器里,然后我拔了,我走了。有一次我跟羅振宇一起參加柳傳志組織的西山會議,柳傳志說你從你自己的角度當然拔了就拔了,可是很多人拔了之后還是得插到另一個系統,而我們就是那個系統。可以看到這里的一種沖突,組織跟個人在知識、也就是在才智這個領域里的爭奪。
才智有很多有意思的特性,例如說才智是這樣一種東西,分享以后你并不失去,你還擁有。我給大家講了課以后,這東西也不因為我給你們講了就從我這里消失,還在我身上,沒準我從你那里還獲得了更多的東西。
對于組織來講,才智還有一個問題,可以通過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創辦人比爾·喬伊著名的“喬伊法則”來表示:“無論你是誰,大多數絕頂聰明的人都在為另外一個人工作。”這條法則在高科技產業內廣為人知。
就算是Google能夠聚集業界所有頂尖人才,相關研究還是指出,最復雜的技術問題經常是不相干領域的專家解決的。況且,公司不可能長期雇用一些專業人才,只是為了某一天可以派上用場。應用喬伊法則的關鍵在于,要善于調動公司外部各方能人智士的集體智慧。背負創新使命的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找到途徑挖掘公司外的知識。
二、工作悖論
老板雇用我們工作的時候,實際上是通過發薪水刺激我們工作,所以對于老板來講,他不能容忍兩個東西。第一個東西叫做懈怠,這是經濟學專用術語。研究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研究怠工,工人可能是積極地怠工,也可能是消極地怠工,總而言之他會怠工,而他如果怠工的話老板就會蒙受損失,所以就要處理懈怠問題。
其次要處理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常常會在項目管理中出現。大家可能在工作中都有過做項目的經歷。這種經歷常常是這樣的:我是老板,我布置你做一個項目,你明明可以在五天內完成,你卻告訴我說這事必須要十天才能完成,五天我是做不完的。為什么呢,你要給自己留點時間,萬一你到了五天做不完呢,萬一中間出了岔呢,所以你會在這里頭留一個時間,這個時間我們在有關工作的研究當中把它叫做“浮時”,就是浮動的時間,英語叫buffer。就是說你跟老板之間永遠會有這個博弈。
在工人和老板博弈的情況下,工人常常被定位為“員工”,以執行重復和空洞的任務。這會造成一種后果:當這些工人變得冗余時,他們無法成為創造性的和有韌性的企業家。更加糟糕的是,隨著組織再造、精益到骨髓,他們失去了允許創造力或變革的容量盈余。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充滿壓抑的組織,仿佛患了厭食癥一般,只有一個過短、過窄的隧道視野,而不能感知外界的變化。他們唯一知道的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如何走出工作的悖論?關鍵是要讓員工自己和自己博弈,而不是和老板博弈。或者說,市場才是真正的老板。企業必須打破層級制,讓市場來決定員工的薪酬。
三、生產力悖論
我們知道生產力的一個基本定義是,用更少的人來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所以所有機構的目的都是不斷地提高效率,但是效率的極限在哪里?有沒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只有少數人在一個地方通過高效的工作獲得很好的回報?同時,有相當多的人被這列效率列車給甩掉,被企業不斷追求高效的行為給甩掉,但是這些人最后還是要在這個社會里生存。
所以生產力悖論要討論的是效率的極限在哪里,如果總有不能夠實現效率的人,拿他們怎么辦?有些企業會搞末位淘汰,那么,末位淘汰掉的人怎么辦?這些人會去哪里,他們會干什么,這是這個悖論要處理的問題。
那些被這個過程排除在正式工作之外的人,不得不尋求各種生存方式。傳統上,經濟通過將無價格的工作轉化為有價值的(因此可測量的)工作而增長。但是,生產率的提高有效地減少了工作量,盡管經濟保持增長。所以定價最終會破壞工作。
如果考慮到自動化和機器人,生產力的提高更是工作的大殺器。我們已經看到自動化導致藍領崗位的消失,如果服務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大行其道,低價值的服務工作也會消失。
四、時間悖論
在當今社會,時間是稀缺商品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競爭因素,因而被等同于金錢。但是時間是一種矛盾的貨幣:有的人會為了節省時間而付出金錢,有的人會為了節省金錢而投入時間,被堵車的人就是這樣的人。每個人面對時間的方式,依據他在這個社會當中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常常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些人沒有時間做他們想做的事;另外一些人有太多的時間,不知道拿它怎么辦。
組織越來越希望雇更少的人,去工作更長的時間。而人們則通過加班工作來賺取足夠的錢以維持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為這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可同時,他們卻缺乏時間來欣賞這種意義。
花錢節省時間的人,可能希望可以少工作幾年,以便以后有更多的休閑,但這在根本上是個錯誤。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可以通過現在付出時間來獲得將來的享受,其實不是,你現在付出了時間以后,可能就是付出了時間,然后你也喪失了將來享受的機會。這就是時間的悖論問題。
五、財富悖論
財富悖論實際上是跟資本主義這臺生產機器有關系,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不斷促進消費,你的消費構成了機器的潤滑油,你不消費機器就停擺了。
大家手里拿著iPhone,其實iPhone6可能還好用著呢,但是出來iPhone7了,你換不換呢?蘋果公司告訴你一定要換,因為加了新東西。這樣整個消費機器不停地運轉,就會造成一個很大的悖論:在一個地方通過生產和消費,掙到錢以后,根據對全球的觀察來講,一個地方一旦富裕了,出生率一定是下降的。為什么現在中國放開二孩也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財富的積累上跟幾十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出生率下降對于消費機器來講是個壞消息,因為未來的潛在顧客在減少。
所以富國就會做一件事情,即幫助窮國進入消費機器。你想一想中國是怎么進入全球化進程的:西方發現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不賣給中國東西簡直太虧了,一定要讓它買東西,讓它能夠盡快進入到整個全球化的消費大機器當中,所以我們中國現在就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還有,雖然經濟增長取決于更多的人想要更多的東西,但越來越多的人最想要的東西是集體性的,例如清潔的空氣、安全的環境,這些都不能由個人以任何價格買到。而因為沒有具體客戶,組織也不能生產它們。
六、組織悖論
組織的悖論,最大的地方在于組織可能必須學會極端化生存。所謂的極端化生存,是指一個組織既得有偏向這個極端的能力,同時又得有偏向另外一個極端的能力。比方說,你可能同時得是地方的又是全球的;你的領導或者你的經理人員,可能同時既是企業家,像一個創業公司那樣思考,同時又得是一個團隊領導者;你可能同時需要集權和分權,同時需要整合和差異化,同時需要大眾市場和所謂的利基市場,這些都能把組織弄到一個精神分裂的狀態。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老師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是荷蘭人類與文化哲學教授約斯·德·穆爾說的,叫“精神分裂者的春天終于到來了”。可是精神分裂者如何管理企業呢?說實話,沒有人知道現在該如何管理了。
七、時代悖論
時代悖論是我每天都會遇到的,因為我在北大教書,我遇到的孩子全是90后。我一開始從80后教起,現在教到90后,如果我還沒退休的話會教到00后,他們不斷地冒出來,所以每天要處理代際問題。代際問題的一個最大悖論在于,每一代人都認為自己和上一代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上一代人有各種各樣的毛病,自己是新的一代,但是同時自己卻又希望下一代跟自己一樣。
如果你作為一個80后的父母或者90后的父母,當你的孩子企圖標新立異的時候,你馬上說你怎么能這樣做呢,這樣做是有風險的。然后你企圖把自己人生的歷程和理想加到自己孩子身上,強迫他/她按照你說的方式來做。所以父母在這樣說的時候完全忘記了他們自己對上一代的觀點看法,每一代都會重復進行這個過程,所有犯過的錯誤都會再犯。每一代會認為自己與上一代不同,但希望下一代跟自己一樣,這是人類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我們一直都是這么過來的。
就新的一代來說,終身的職業生涯已不復存在。由于年輕人的工作起始時間越來越晚,青春期和成年之間就出現了一個差距,我們似乎不能填補它。與此同時,就成年人的精力而言,他們的工作又結束得太早,從法定退休之后到最終老去,存在另外一個差距,這也需要發現辦法來填補。
八、個人悖論
個體的悖論實際上處理的問題是個體跟集體的關系、別人跟你的關系。因為這個世界常常既需要個人的主動性,也需要同他人合作來共同做事情,所以這兩種能力需要某種程度的平衡和搭配。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很好的話:“我們必須是別人,才能做真正的自己。”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
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看到,消費者和員工呼吁品牌商和雇主,他們是個體,而不是數字。但同時,越來越多的事情只有依靠合作才能達成。個人主義者需要用團隊和社群精神來中和,而太過從眾的社會則需要鼓勵個人主義和創造性。
九、正義悖論
公平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并且越來越重要。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在哪里呢?公平的觀念是不一樣的,你認為的公平不見得是我認為的公平。我們的先賢早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到底是機會平等還是結果平等。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做了這件事,因此得到了他應得的那一份,這個叫公平。成就越多,獎賞越多,這是一類人的公平觀。另一類人說,真正的公平觀應該是按照個人有沒有需要,分配給他/她所需要的東西。
要注意這兩種公平觀是完全不同的,是互相打架的,每一方都會認為自己無比正確,而對方有大問題。由于人們的公平觀不一樣,因此就導致社會被撕裂,從而產生非常劇烈的沖突。
十、悖論管理
現代社會的挑戰和困境正在推動理論家和管理者倡導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處理悖論的方法。正如漢迪所說:“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未來。如果矛盾和令人驚訝的悖論成為未來的一部分,我們不應沮喪。把悖論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而加以接受,是管理悖論的第一步。”
雖然矛盾和悖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但它們不會消失,也不能完全解決,直到一種新的秩序形式從時代的動蕩中涌現出來。悖論就像天氣,要學會與之相處,很多時候找不到解決辦法。可以做的是,減輕其最糟糕的方面,而享受其最好的方面,并以之作為前進道路上的線索。
如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說,測試智力是否一流,就要看頭腦在同時容納兩種相反意見的情況下,是否仍能運轉。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