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佳 李興春 李煜 曹紀紅
摘要:隨著我國不斷加大推進碳市場建設的力度,全國碳市場建設蓄勢待發,石化行業作為重點排放行業,是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交易的行業,因此石化行業開展碳資產管理刻不容緩。文章通過對國內外主要能源公司碳資產管理模式和經驗的對比,分析我國石化行業碳資產管理的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發展戰略、管理標準和管理模式三個層面提出了我國石油公司碳資產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石油公司 碳資產管理 管理模式
在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識的情況下,我國受到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按照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的協議和我國政府的承諾,將建立以5年為周期的全球盤點機制,我國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將進入新階段,碳排放權交易已經成為我國推進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具。國家在七省市碳交易試點的基礎上計劃于2017年試運行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石油天然氣生產儲運和煉油化工是僅次于煤炭發電的第二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將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國內碳市場建設速度很快,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石化企業于2016年6月30日前將碳排放數據上報;同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已在國務院履行立法程序,開展碳資產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緩。
一、跨國石油公司碳資產管理現狀及啟示
在環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量額度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稱為碳資產。碳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碳盤查、減碳解決方案(低碳路線圖)、信息公開(碳披露、碳標簽)、碳中和、碳交易和碳金融等。
主要跨國石油公司都十分重視碳資產管理和新機制的探索,將綠色、低碳、可持續納入發展戰略。國際石油公司以英國石油公司(BP)、殼牌石油公司(Shell)等走在碳資產管理前列,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提供寶貴的經驗。
(一)提前部署碳資產管理研究和模擬交易,把握先機
英國石油公司于1998年9月建立內部碳交易體系,目標為2010年前將碳排放在1990年的排放基礎上減少10%,在這個基礎上BP加入了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隨著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的管制,BP又陸續加入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州、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殼牌石油公司于1998年開展氣候變化及其對殼牌公司全球業務潛在影響的研究,結論是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地位將是一個構建品牌和聲譽的商業機遇,在與制定規則的政府進行談判握有發言權對公司十分關鍵。殼牌創建二氧化碳交易平臺,參與先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運行的丹麥和英國的排放交易體系,在2002年殼牌在丹麥和英國的體系之間做成了第一筆互換交易。從交易角度來看,內部試點體系重要經驗:控排企業的參與戰略是減排責任在最低成本的基礎上得到履行。
(二)制定集團層面統一戰略,主動履約
大型跨歐盟成員國經營的企業普遍采取了集團層面統一制定戰略,專業化交易公司集中運作的碳資產管理、決策和執行模式。埃克森美孚的碳管理有非常明確的量化目標,其2009年碳排放比2008年減少了300萬噸,幅度約為2%。其全球煉化廠2012年比2002年至少提高能效10%。殼牌公司成立了一個由高級主管領導的新的二氧化碳部門,該部門的重要任務包括參與制定殼牌公司的二氧化碳戰略并開發支撐該戰略的相關技術。在實踐中除滿足各自集團內履約需求外,還將碳交易作為新的市場機遇,通過專業化碳資產運作獲得額外的收益。歐盟碳交易體系在法律層級、試點設計、配額總量設定、市場調節機制、配額延續性、交易規則透明度與交易平臺發展等方面,既有值得國內借鑒的經驗,也存在需要避免的教訓。
(三)多部門聯合組成碳資產管理工作組,專業管理
BP每家實體企業都有一個碳排放工作組和管理委員會,由政策法規、合規、策略、交易、財稅、采購、銷售、法律、宣傳和系統建設方面的成員組成,企業具體負責溫室氣體的監測、報告、核查(MRV)和企業所在區域碳排放控制履約。BP總部在碳減排解決方案、新技術及新合作模式、全球碳減排交易、安全及操作風險四大方面為BP下屬企業提供支持服務,其中綜合供應和交易(IST)部門對BP全球的碳資產價格變動風險進行管理。同時,IST下還設立全球排放的交易部門,目標以最小限度地降低BP集團合規的成本并且通過這種優化來最大限度地提高IST的收入,全球排放的交易部門分布于倫敦、新加坡和休斯敦,可以覆蓋BP集團內履約企業的全球范圍的交易需求,并對碳資產風險進行集中管理和屏蔽。
二、我國石油企業碳資產管理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碳資產管理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法律約束和企業內部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國家發改委已起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并提交國務院審議,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發布管理辦法。隨著2017年全國碳市場建成運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部分公司將被納入碳市場,但與跨國石油集團公司管理理念和方法相比,我國石油公司碳資產管理起步較晚,由于中央企業跨地域、跨行業經營,大多對碳交易政策采取觀望立場,相關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管理壓力,缺乏在碳資產管理方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目前國內碳市場建設速度很快,沒有太多時間留給企業適應規則,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一)能力建設不足
控排企業是碳市場最重要的參與主體。碳交易政策在國內屬于新生事物,之前納入試點地區的企業積累了部分經驗,但其他大部分石油企業下屬公司并不了解碳交易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這將會影響碳市場的發展和活躍度。國際經驗表明,BP、Shell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2005)開展之前均已在內部開展了碳資產管理研究、工作和模擬交易,為正式碳交易做好準備。2016年3月19日全國首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落戶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該中心將全面服務全國碳市場建設,協助國家發改委加快推進非試點省市碳市場能力建設。
(二)缺乏高質量監測、核查體系
準確的核算數據是上市公司碳排放數據披露和進行碳交易的基礎。為建立統一的標準和相關制度,發改委出臺《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和《中國石油化工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其中為所有的排放源都給出了缺省排放因子,該因子是為沒有能力自測的企業參考使用,但多數企業往往僅滿足于使用缺省排放因子,并不注重排放因子的實測。但這些缺省排放因子很多是針對十年前的技術情況,不能反映現今的技術水平;另外對于具體企業而言,企業不同情況不同,比如逸散排放在不同區域的差異較大,因此導致數據誤差。而國外企業如BP每年需要在工廠層面做碳排放監測計劃,實時監測后提交第三方機構審核。
三、石油企業碳資產管理發展方向
距離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時間越來越近,對于重點碳排放行業石油行業,全國碳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根據跨國石油公司的對比及差距,我國石油企業的碳資產管理應立足于國際化管理,從發展戰略、管理標準、管理模式和低碳會計等層面出發,從體制方面進行創新,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運行模式。
(一)發展戰略層面
在發展戰略層面上,在管理層面把碳減排目標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的綜合決策和投資成本中,從戰略高度上重視碳資產管理,強調低碳在價值創造、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突出地位;目前除了部分石油企業開始嘗試進行碳資產管理,但碳資產管理意識的缺失以及管理能力的限制,不但影響企業對碳資產價值以及減排成本的評估,最終也會在投資決策和預算制定方面影響整個公司。通過組織結構調整保障戰略目標的執行,建立專業機構或部門策劃和推進溫室氣體的減排工作組織、協調企業及各子公司的碳交易工作,建立統籌協調的溫室氣體排放管控機制。
(二)管理標準層面
在管理標準層面上,執行國家發改委制定的《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中國石油化工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企業碳排放核算將更加規范、透明和具可比性,包括碳排放核算的方法論、排放源粒度、監測計劃、數據來源、排放報告的內容和格式都會有統一的模板和填報要求。目前國內幾大石油公司之前都有各自的企業標準,有一定的數據計量基礎,但還需將企業現行溫室氣體核算標準與之對接,按照發改委指南與報告要求,調整核算方法、參數,高效出具符合格式與內容要求的報告報表,分批、有序推進地區公司碳盤查能力建設工作;同時針對企業自身情況出臺碳資產管理辦法。
(三)管理模式層面
在管理模式層面,建立實施碳資產管理強有力保障和支撐體系,包括組織機構、信息平臺、監測系統、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增強控排企業的能力建設。石油行業主要為央企,地理分布廣泛,建立集中管控模式可充分發揮系統內碳資源優勢,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和綠色發展目標。小型石油企業也可借助碳資產管理專業機構提供的進行節能減碳咨詢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碳資源整合;整合碳資產管理工作,滿足國內國際政策要求;實現企業碳資產保值、增值。
(四)低碳會計層面
在低碳會計層面,完善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和審計制度。企業獲得的碳排放配額,會因節能減碳而成為企業潛在的碳資產,為企業創造財富,也會因為超排而成為潛在的碳負債,給企業帶來損失。企業除了關注銷售、采購、生產、盈利、現金流量等單項預算組成的責任指標體系外,還應該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足跡”,即從產品設計、能源結構選擇、低碳技術研發、投融資安排等各個環節發掘碳價值,提前預測企業未來的碳排放量。通過碳會計,一方面有助于制定低碳發展戰略,優化配置碳資源,不斷提升碳資產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發揮會計計量的績效考評功能,激勵和約束企業全員、全部門的節能減碳,共同提高碳資產管理效益,實現企業的低碳可持續發展。Z
參考文獻:
[1]方施.企業碳排放權會計核算體系研究[D].大連:東北林業大學,2012.
[2]賈睿,孟蕾.國內石油公司碳資產管理的實踐及建議[J].商業會計,2015,6(12).
[3]張彩平.碳資產管理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