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先
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滄州對蝦綜合試驗站,根據應用微生態制劑調控對蝦養殖池塘水質環境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經過總結后介紹給廣大蝦農。
1大面積池塘底質調控方案
池塘情況:面積2.67~3.33 hm2水深1.5 m左右,海水鹽度在28‰~38‰;每hm2面積投放標粗后的蝦苗22.5萬尾,最多30萬尾。
1.1養殖放苗前期“培水”和調控
有益菌菌種發酵擴培,配制“有益菌素”。按2.67~3.33 hm2面積的池塘為例,每口池塘用料配方:乳酸菌制劑20 kg+芽孢桿菌制劑10 kg +紅糖5 kg +米糠(或麩皮)40 kg +自來水20 kg,攪拌均勻后,放入塑料桶內密封,發酵2~3 d左右。
選擇晴天上午,使用單細胞藻類生長素60 kg用水攪拌均勻和“有益菌素”一起,連渣帶水,全池均勻潑撒。2~3 d,池水藻類繁殖,透明度60 cm左右,可以投放蝦苗。
投放蝦苗2 d后,使用芽孢桿菌制劑,用量40 kg,穩定藻相。
如果投苗5 d后,水色變清,應及時補充藻類營養,保持水色。具體為:再次使用自配的“有益菌素”和單細胞藻類生長素,用量為首次的一半。
放苗后15 d內,每隔10 d,使用1次高濃度光合細菌制劑,用量為60 kg。
1.2養殖過程調控技術
養殖過程每隔10~15 d,定期使用自配“有益菌素”,用量為首次的一半。
養殖過程出現浮游微藻繁殖過度、氨氮過高、陰雨天氣等情況時,施用高濃度光合細菌制劑。使用量一般為15~30 kg/hm2。
水色過濃、水質老化,水體中溶解氧偏低,引起對蝦食欲下降時,使用絡合劑,能有效改善水質,提高溶氧,增強對蝦的活力。使用量一般為3 750~7 500 g/hm2。
養殖中后期,對蝦殘餌、糞便、死藻累積,底泥發黑、發臭,有害細菌(弧菌)繁殖,使用底質改良劑能有效改良底質。使用量一般為3 000~3 750 g/hm2。
2小面積池塘水質底質調控方案
池塘情況:面積0.333 hm2,水深1.5 m左右,海水鹽度在28‰~38‰;每667㎡投放對蝦苗種5萬尾左右,無增氧條件。
2.1養殖前期“培水”和調控
有益菌菌種發酵擴培,配制“有益菌素”。每口池塘配方:乳酸菌制劑10 kg+芽孢桿菌制劑1 kg +紅糖0.5 kg +米糠(或麩皮)5 kg +自來水5 kg,攪拌均勻后,放入塑料桶內密封,發酵2~3 d左右。
選擇晴天上午,使用單細胞藻類生長素8 kg用水攪拌均勻和“有益菌素”一起,連渣帶水,全池均勻潑撒。2~3 d,池水藻類繁殖,透明度60 cm左右,可以投放蝦苗。
投放蝦苗前1小時,使用芽孢桿菌制劑(用量15 kg/hm2)和復合維生素制劑(用量15 kg/hm2),預防應激,提高蝦苗成活率。
投放蝦苗2 d后,使用益水素,用量15 kg/hm2,穩定藻相。
如果投苗5 d后,水色變清,應及時補充藻類營養素,保持水色。具體為:再次使用自配的“有益菌素”和單細胞藻類生長素,用量為首次的一半。
放苗后30 d內,每隔10 d,使用1次高濃度光合細菌制劑,用量為30 kg/hm2。
2.2養殖過程調控技術
養殖過程每隔7~10 d,
定期使用自配“有益菌素”,用量為首次的一半。
使用自配“有益菌素”后2 d,使用益水素,用量15 kg/hm2,平衡水體營養,穩定藻相。
2.3根據具體情況,不定期調控
養殖過程出現浮游微藻繁殖過度、氨氮過高、陰雨天氣等情況時,施用高濃度光合細菌制劑。使用量一般為15~30 kg/hm2。
水色過濃、水質老化,水體中溶解氧偏低,引起對蝦食欲下降時,使用芽孢桿菌制劑,能有效改善水質,提高溶氧,增強對蝦的活力。使用量一般為3 750~7 500 g/hm2。
養殖中后期,對蝦殘餌、糞便、死藻累積,底泥發黑、發臭,有害細菌(弧菌)繁殖,使用底質改良劑能有效改良底質。使用量一般為3 000~3 750 g/hm2。
養殖中后期,出現藍藻過多時,使用“芽孢桿菌制劑配合高濃度光合細菌制劑交替使用,能有效控制藍藻過度繁殖。
以上技術,適用于海水、半咸水及淡水的對蝦養殖生產,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供參考,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用量和間隔時間上可進行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