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星++王聰

[摘要]1988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前,探索進一步提高高新區的生產效率的途徑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基于這一背景,文章以全國88個高新區為研究對象,按照東、中、西三個經濟地帶劃分,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從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角度對各經濟地帶的高新區的效率進行評價,并從“徑量差額”的角度分析“相對無效率”高新區效率改進的方法,試圖對我國高新區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關鍵詞]高新區;生產效率評價;數據包絡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27
1文獻綜述
對于高新區的研究,較原始的評價體系主要以確定高新區的功能與定位為目的,到了2000年前后,我國第二次投資浪潮開始醞釀,各地都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研究的重點也逐漸轉向分析和評價高新區發展現狀的指標體系(集群經濟績效,社會績效,成長性等方面)來衡量高新區自身的發展。
隨著高新區的發展以及研究方向的轉變,研究方法相應從主觀定性向精準定量發展,最初包括一些通用的專家評分法、加權法、分層法、時序法、層次分析法(AHP),這些方法簡單實用,但主觀性較強。隨后引入聚類分析法,可以較好地避免了主觀性的缺陷,但無法解釋造成差異的原因及高新區績效的排名。為避免主觀隨意性以完善高新區競爭力評價方法,2003年劉希宋運用了人工神經元網絡理論中的 BP 網絡模型構建了高新區競爭力評價模型。王藝明從生產效率的角度應用數據包絡法分析各高新區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狀態并分析環境因素對高新區生產效率的影響。
2實證研究
21影響我國高新區效率的因素分析
將數據包絡方法得出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結果進行擬合,來進一步探討影響我國高新區效率的因素,右圖分別顯示了我國88個高新區純技術效率對高新區效率的擬合優度和規模效率對高新區效率的擬合優度。當圖中的散點越集中于45度線時,則該效率因素對高新區的綜合效率的影響越大,當圖中的散點越偏離于45度線時,則該效率因素對高新區的綜合效率的影響越小。
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與高新區綜合效率的擬合優度圖
說明:圖中y軸均為高新區綜合效率,x軸則分別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斜線為45度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純技術效率相對于規模效率而言與高新區綜合效率具有更高的擬合優度,這表明純技術效率對我國高新區效率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這是由于高新區具有技術密集的特點,技術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純技術效率成為制約我國高新區效率的主要因素。
22徑量分析與差額分析
這里的“徑量差額”是指每一個高新區進行怎樣的增減其投入產出量,以致使得投入產出組合達到最優效率。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遼陽、長春等九個高新區相對有效無需調整,其余各區均屬相對無效率,所以應對其投入產出項加以調整。
3結論及政策啟示
本文從生產效率角度,主要運用了DEA數據包絡分析對我國88個高新區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從總體上看,我國的高新區的投入產出效率普遍處于偏低水平,只有極少數高新區處于有效狀態。具體分解效率上講,高新區的純技術效率較低,只有極個別高新區達到純技術有效;高新區的規模效率總體表現優于純技術效率,規模經濟效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多數高新區規模已處于較飽和狀態。
第二,在空間分布上看,綜合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空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現出東高西低的分布狀態。高新區規模效率上西部略高于東部地區,而中部則比前兩個地區明顯要低,因此在規模上可著重發展中部高新區的規模以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由于高新區具有技術密集的特點,技術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純技術效率成為制約我國高新區效率的主要因素。
第四,經實證分析得到了各高新區投入量的徑量和差額的調整量,即縮減的方向和幅度,可以供高新區各管理決策當局參考。
參考文獻:
[1]Wang Bei,Liu Wei-dong,Zhang Jian-boEvaluation on the Efficiency for the Allo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China Based on DEA Model [J].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2012,336(7):459-462
[2]Wei Xinzhen,Shi YonghuiA Loc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s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4,4(1):l-7
[3]劉希宋,甘志霞,劉沫茹高新區競爭力評價模型[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3,24(1):114-118
[4]王藝明基于DEA的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評價研究[J].河北工業科技,2005(2):22
[5]趙偉奇,趙小麗基于DEA的北京高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