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摘要]“十三五”規劃建議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如何用新發展理念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農業現代化;進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40
1創新發展,完善現代農業體制機制
11創新農業經營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過去,人民公社實行集體統一經營,在農田水利建設、農村教育、科學種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吃“大鍋飯”、實行平均分配、農民出工不出力等問題。1978年,安徽小崗村掀起了農村改革的浪潮,人民公社制度退出歷史舞臺。以“大包干”為標志的農村改革不僅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決了溫飽問題,還發展了農村市場經濟。但從農業角度看,也造成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偏小問題。我國農民每戶只有幾畝地,生產規模分別相當于日本、韓國的1/3、1/2,更不及美國的1%。農業小規模生產經營使生產成本偏高,不利于科技推廣和創新,甚至出現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等問題。所以,要適度調整經營規模。一方面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央提出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根據全國各地農業發展實踐,概括出四種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另一方面要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來的農業生產經營還要以農戶為基本單位,提升小農戶的生產效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搞社會化服務。
12創新農村產權制度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必然會涉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問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承包權歸農戶享有,經營權是誰經營歸誰享有,正確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有承包權的農戶,如果家中沒有勞動力不能經營土地的,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來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出現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情況。
要發揮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制度優勢,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現在農村土地開發情況已經不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多數農村土地都存在旱不能灌、澇不能排,收成不穩定,交通運輸不方便等問題。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央近年來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投資力度。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土地整理”,劃分出生活、耕種等功能區,一改土地曲曲彎彎、溝溝坎坎,旱不能灌、澇不能排的面貌,使土地、耕地、村莊有機結合,協調開發,將多出的耕地由村集體統一出租,所得收入用于服務村子發展,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13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解決農村科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在很多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這些先進成熟的農業技術卻遭遇推廣困難,難以到達田間地頭。過去,主要通過使農民掌握知識和技術的辦法,雖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未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要實行農業標準化,除了提高農民素質,科技人員下鄉向農民傳授技術外,最根本是要把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像工業標準化一樣進行程序化,要求農民按照科技人員的要求對播種、施肥、打藥、澆水等各個環節實行標準化生產,以提高生產資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2協調發展,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素質
協調發展是要解決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目前中國的結構問題主要是城市非農產業發展較快,農業農村發展較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業農村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比較落后。因此在農業農村方面,要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主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21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要解決糧食問題。“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鄧小平同志曾說,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現在,我國的糧食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而且庫存還比較多。二是要調整產業結構?!笆濉币巹澖ㄗh提出,要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作物、飼料作物?,F在口味好的糧食,產量一般都比較低。所以把產量高、口感差的農產品用來做飼料比較合適,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物的多樣化和檔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產業結構要按照需求檔次來調整,通過生產一些高檔的農產品,以滿足城市中高端消費人群的市場需求。
22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要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就不能再搞“一次產業”,而是要把“一次產業”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與“二次產業”的農產品加工、“三次產業”的農產品服務相融合。比如農業采摘園就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產物。采摘園一般都是購票進入,可以隨摘隨吃,還可以將采摘的農產品購買帶走,充分體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城里人來說,采摘是一種體驗、享受,能滿足他們親近自然、調節身心、完善知識結構的需要,農業在此發揮了它的多重功能。
當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單靠一家一戶是不行的,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和負責農業的干部不僅要注重農業科技的發展,如種子怎么選種、化肥農藥怎么使用,還要考慮農產品怎么才能滿足城里人的需求。比如在農業生產中,可以減少使用或者不使用農藥化肥,降低成本。盡管產量很低,但可以獲得較高收益。再比如,超市的豬肉賣10元一斤,買的人就是為了滿足正常的飲食需要,而城郊某養殖場的豬肉賣45元一斤,買的人卻趨之若鶩。可見,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3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近年來,黨中央加大對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解決了農村的硬件設施問題,如交通通信、能源用水、寬帶網絡等;另一方面解決了農村的軟件設施問題,如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發展就地城鎮化,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就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
3綠色發展,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等。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01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21億噸,實現12年連續增產,這是我國農業農村多年來快速發展所獲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一方面靠大量化肥實現增產,卻使土壤有機質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靠大量農藥解決病蟲害問題,卻把一些益鳥、益蟲和有益細菌一并殺死了,造成生態失衡。因此,中央要求農藥、化肥使用量要穩中有降,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我們要重視環境,堅持綠色發展,才能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4開放發展,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農業資源和市場
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2014年我國農產品進口12254億美元,主要是大豆及大豆制品。2015年進口了8100多萬噸大豆。為什么要進口這么多農產品?我國人多地少,適合種植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這些農產品不需要太大的土地面積,只需投入較多勞動力,便可獲得較高收益。比如被譽為日本的“菜籃子”的山東安丘,一對夫婦在三畝地上搞蔬菜大棚,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但是像小麥、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需要較多土地才能生產出來。美國、巴西等國人少地多,成千上萬畝農場,全是機械化作業,糧食生產成本較低。因此我們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合作,以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方式,緩解糧食、土地壓力,解決好農業農產品問題。
除農產品進出口之外,還有一種農業對外開放的新途徑,就是對外輸出勞動力和農業技術,以企業形式到國外去種地。比如,黑龍江某農村黨支部書記成立了一家公司,帶領村民到俄羅斯去種地,主要種植非轉基因大豆,一年收入150萬元左右,而村民們的收入也多則百萬元、少則20萬元。由于俄羅斯等國家的土地資源很多,但利用率較低,我們到國外去種地很有發展前景。另外,城市郊區的一些高素質勞動經營人才也可以利用技術、市場優勢,向這個方向發展。
5共享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發展成果
共享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達到共同富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實現共同富裕,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實行計劃經濟,群眾缺乏生產積極性,這一目標未能實現。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用市場經濟調動了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不僅解決了我國物質短缺問題,還為全球市場貢獻了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但同時也帶來收入差距加大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曾說:“如果中國出現了兩極分化,中國的改革開放就算失敗了?!睂崿F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繼鄧小平同志之后的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堅持不懈地推進共同富裕。胡錦濤同志主政以來,加大農業農村發展力度,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加大。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1978年以來最大水平,收入比為1∶33。2010年后,農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增速超過10%,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8%~9%。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收入比為1∶2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不斷縮小。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我們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盡管農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世界平均水平1∶15,以及共同富裕目標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加大力度解決脫貧問題。“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讓農業現代化的成果惠及更多農民。
現在距2020年還有4年時間,我國已然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此,黨中央加大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由于偏遠落后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距離市場較遠、農民素質較差、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地方黨委政府經濟實力較弱,所以,黨中央下決心要解決這些地區的脫貧問題。目前,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對于1000萬左右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各級政府要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對于1000萬左右居住在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地區的貧困人口,各級政府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脫貧。對于其余5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各級政府要通過對口扶持等措施,推進當地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以其自身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馬俊杰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6(5)
[2]許志元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中的勞動力轉移[J].中國市場,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