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曲
近年來,在大規模通信建設需求帶動下,我國光纖光纜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行業生產和技術實力取得發展壯大,產品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也得以進一步提高。中國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光纖光纜市場和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國。
面臨全產業鏈升級
布局IT迎戰未來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運營商的光纖光纜招標量也在一次次刷新采購紀錄。從市場需求來看,中國移動2015~2016年的光纖光纜集采量為9452萬芯公里。整個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光纖光纜制造等全產業鏈又一次迎來了巨大的增長機會。機會面前,光纜企業紛紛迎面而上,多年來服務于三大運營商的深圳市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發)也打出了漂亮一仗,曾躋身中國移動光纖集采總量前四位。
應光纖光纜市場需求的快速擴大,產品技術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加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帶來的種種發展與變遷,早期的光纜已經不能適應現實需要,骨干光纖制造商不得不面臨產品技術更新迭代的現實挑戰;而“提速降費”、“寬帶中國”等政策又倒逼運營商加緊進行骨干光纖網的更新換代工作。事實上,新一輪貫穿光纖光纜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正在發生,而且挑戰與機會如影隨形,企業若經受得住這一系列挑戰,也就把握了這一輪升級的重大機遇。
為此,特發在2009年啟動新一輪ERP選型,經層層考核,最終攜手鼎捷軟件易飛管理軟件展開合作。在IT戰略與工具幫助下,雙方透由科學高效的管控方法,從基層管理到市場預測進行了一番深度優化。特發不僅將以往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難點痛點逐個擊破,還將未來網絡部署需要放在當下進行考慮,提前規劃部署。
覆蓋全流程管理優化
以最優姿態面向挑戰
從2010年到2013年,光纖光纜行業本土企業的產能增長速度遠遠超出國外企業。其中,以特發信息為代表的幾家纖纜行業領軍企業產能規模都呈倍數增長。特發信息光纜事業部總經理劉濤表示,正是因為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量變,使得特發不得不走上信息化管理道路。
訪談中,劉濤以特發為例向記者講述:“從2007年到現在,從產量和銷量上來說,就已經是十幾倍規模的增加了。2007年,我們做了100萬芯公里,今年我們要做到1500萬~1600萬芯公里,這個量變直接說明了為什么特發要上ERP系統,因為靠人已經管不過來了。”
再從產品維度上來看,劉濤表示光纜制造的管理十分注重信息記錄與追溯。他表示:“光纖光纜產品的型號多達上千種,而各種材料的使用、各生產制造環節的控制直接關乎光纜的質量與性能,這使得管控過程中對產品及組件信息的記錄與追溯十分重要。而且,光纜制造這一行,不可切割的材料比較多,比如每種原材料、每根光纖均需要批號、條碼需要進行管理,才能精確做到可追溯。”
攜手鼎捷軟件啟動易飛管理軟件項目,不但實現了每根光纜、每根光纖、每種原材料可追溯至具體的批次、材料供應廠家、材料性能參數,而且還能夠對產品生產中、檢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改進和處理,避免批量問題的產生。
特發ERP主管馬家豐告訴記者:“在光纜制造過程中,每組不同顏色、各種長度光纖的選用、組合,即業內稱之為‘配纖工作也是一大管理難點。 更是ERP上線過程中的一個難點。”
歷經多次調研探討,特發成功實現了“一鍵配纖”的個案,基于ERP系統,電腦會根據配纖的邏輯進行自動配纖,倉庫再根據配纖結果進行提取物料、自動發料等,為員工工作帶來便捷。馬家豐向我們說道:“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個管理突破。”
伴隨著業內競爭的加劇,在產品毛利下降的情況下,精益化生產備受推崇。尤其是在光纖光纜制造領域,其中光纖的成本占總成本的六七成,而光纖的單價又波動較大。因此成本管控與庫存管控顯得十分必要。
對此,劉濤也說道:“原先特發都是手工賬本,成本計算簡單粗糙,成本管控無從下手。隨著產能規模的擴大,降低耗損、控制好成本顯得尤為重要,才能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
基于ERP的上線使用,特發在原材料方面的管理效益顯著。企業庫存、企業的賬目不再用手工記錄,很大程度上帶來管理便利。比如生產供應過程中間的材料損耗,透過易飛管理軟件具有的領用、出庫、退庫等全部記錄,隨時可以透過系統報表反映企業整體運營情況,一方面是數據跟蹤,一方面是成本管控,這對于后續的財務核算也起到非常便利的作用。
對此,劉濤還做了一個小結:“經過雙方努力,特發最終脫離手工單,精確的核算成本也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現在報表只需3個工作日就出來了,比起之前,大概提前了一周的時間。
值得肯定的是,易飛的上線對整個成本的管理,對材料的進出庫,對材料供應商的管理,對整個生產排單都帶來了顯著成效,這使得特發內部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讓行動跟上思考的步伐
正確擁抱光纜智造未來
ERP成功只是信息化的一個良好開始。對于正在發生的產業變革與時代考驗,劉濤談到:“現在,特發在大數據應用方面也只是一個初步的應用,后期如何深化應用依然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基于當前的“互聯網+”與智能制造大趨勢,劉濤坦言:“未來特發的IT發展,第一個還是堅持優化為主,ERP仍將進一步優化,管控是越簡單越好;其次是希望將ERP與不同的軟件進行配合,比如說與OA、BI、APP等系統的結合。”
對此,馬家豐進一步舉例說明:“目前,OA系統的很多數據我們都可以透過ERP系統抓取,兩個系統配合使用,事半功倍。比如說下單,在OA下完單之后拋到ERP里邊,直接進行生產,一步完成。未來,特發還要做更多的交互跟結合,例如后續的采購、生產工單、排產等方面都會去做一些交互,真正實現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
對特發而言,智造未來不只是思考層面上的設想,已經是一種清晰的目標行動。目前,特發針對兩化融合貫標工作對內部各項流程進行了較為完善的梳理:
第一,基于精細化管理,特發以突出纖纜產品的性價比全力打造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第二,依托易飛系統的管理,凸顯產品成本管控這一新型能力;第三,以戰略引導、需求牽引、創新驅動、務求實效為方針,樹立起企業的中長期目標;第四,通過構建以易飛管理軟件為核心的信息化平臺,持續提升特發信息的成本管控能力、一體化協同能力、集團管控能力和戰略管理能力,為特發信息實現戰略目標提供支撐。
面向“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特發認為可從企業管理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更加精益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在成本管控上加以優化體現;此外,就是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結合以上,未來特發的發展需要更多彼此互聯的發展平臺加以支撐,因而在信息化上首先要達到數據層面的全面共享,從而減少以及避免因數據傳輸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進而讓數據直接反饋生產經營狀況,并透過BI系統進行深度分析,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此外,就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制造業現狀,特發也希望透過實現自動化做到節省人力。
近年來,年產能從100萬芯公里到1000萬芯公里,特發光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鼎捷軟件提供的信息化管理也在持續發展與支持中。面對新一輪的產業變革,鼎捷將一如既往地提供價值服務,助力特發正確擁抱光纜智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