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娃++蘇彬+馬江花++吳佩玲++買力亞木古麗·吐依洪



[摘要] 目的 探討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矢狀向支抗治療上頜重度牙列擁擠的臨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博州人民醫院口腔科治療的上頜重度牙列擁擠患者5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27例,采用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矢狀向支抗;對照組25例,采用上頜弓和口外弓強化矢狀向支抗。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X線頭影測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的差異。 結果 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X線頭影測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的上述測量值較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治療后的上述測量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連續開大垂直曲有較好的上頜牙列矢狀向支抗力,對牙齒完整結構保存性好,可較好的治療上頜重度牙列擁擠,要求操作醫生仔細認真,視癥施加適用支抗。
[關鍵詞] 連續開大垂直曲;上頜弓聯合口外弓;上頜重度擁擠;矢狀向支抗
[中圖分類號] R7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c)-0128-04
牙科臨床中,上頜重度牙列擁擠的發病率較高,其可致牙齒畸形,并誘發牙周及牙齦炎癥,嚴重者還可形成上頜面部畸形[1-2]。常規治療重度牙列擁擠多選擇非拔牙畸形矯正,其將擁擠牙列進行移動和重新排齊后,移入支抗牙齒弓架束縛牙齒,保持牙齒正常的生長距離[3-5],保證牙齒結構完整性。但傳統弓架戴取難度高、舒適度低,并可能損傷面部,患者對治療滿意度不高[6]。
研究顯示,采取連續開大垂直曲矯正擁擠牙齒時,可在較低糾正力下保證牙齒快速移動,同時可采取弓絲對弓架支抗進行較穩固的控制及保護[7]。為探討連續開大垂直曲在上頜重度牙列擁擠糾正中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選擇在博州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口腔科治療的52例上頜重度牙列擁擠患者,部分患者采取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矢狀向支抗控制進行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口腔科治療的上頜重度牙列擁擠患者5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27例)和對照組(25例),實驗組采用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矢狀向支抗控制,對照組采用上頜弓和口外弓強化矢狀向支抗控制。實驗組中,男8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13.27±0.74)歲,平均療程為(25.43±7.55)個月;術前頭顱側位X線測量,SNA(84.27±3.63)°,SNB(72.52±4.67)°,ANB(4.39±2.17)°,U1-SN(108.62±9.34)°,U1-NA(6.71±3.24)mm,Ptm-S(16.32±2.16)mm,Ptm-6(13.65±3.87)mm,Ptm-ANS(46.69±3.59)mm。對照組中,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13.52±0.63)歲,平均療程為(26.14±6.97)個月;術前頭顱側位X線測量,SNA(85.25±3.82)°,SNB(73.43±4.29)°,ANB(4.63±2.26)°,U1-SN(107.51±8.89)°,U1-NA(6.54±3.38)mm,Ptm-S(16.79±2.23)mm,Ptm-6(14.06±4.03)mm,Ptm-ANS(46.98±3.41)m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牙列重度擁擠、安氏Ⅰ類或安氏Ⅱ類錯者[8];②牙周情況良好者。
1.2.2排除標準 ①既往有正畸史的患者;②有不良口腔習慣和有功能障礙者。
1.3 矯正方法
實驗組患者選擇直徑0.36 mm澳絲彎制連續開大垂直曲。制作方法:先將弓絲于其左側磨牙頰面管處插入,后于尖牙托槽近中位置彎成牽引圈,大小可正好抵住尖牙托槽近中;再將垂直曲遠中臂彎曲,將其置于尖牙近中位置邊緣約0.5 mm內,形成第1個垂直曲;移動弓絲至遠中位置,使第1個垂直曲近中臂處于側切牙遠中位置邊緣0.5 mm范圍內,再彎制第2個垂直曲遠中臂,并將其置于側切牙近中位置0.5 mm范圍,形成第2個垂直曲;再移動弓絲至遠中位置,第2個垂直曲近中臂處于中切牙的遠中位置邊緣0.5 mm內。以相同方式彎制剩余的垂直曲,應避讓唇系帶,保證中切牙間的垂直曲的高度≥5 mm,而其他垂直曲的高度為7~8 mm,并保持兩側臂平行,曲寬度應在1~1.5 mm內。若錯畸形嚴重,可于垂直曲頂端再做1個螺圈以獲得更長的弓絲長度,保證矯治力更柔和持久。參照前牙唇傾度于靠近兩側位置的第2前磨牙托槽的遠中位置彎1個“Ω”曲,并將其進行后主動結扎,防止前牙出現過度唇傾。同時彎制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牙齒擁擠特點設計垂直曲的長度,降低對黏膜的刺激及注意患者口腔衛生。治療過程中應采取Ⅱ類輕力牽引,待側切牙間隙足夠寬時且排齊修整,此時遠中同時移動尖牙和側切牙,待中切牙間隙足夠寬時粘結托槽后排齊。
對照組患者采用上頜弓和口外弓強化矢狀向支抗。根據不同牙齒的解剖位置,于矯治器的托槽上預置好角度。鎳鈦絲排齊,上頜弓配合口外弓強化矢狀向支抗。
兩組均治療24個月,次月返院做X線頭顱側位測量檢查牙列糾正效果。
1.4 X線頭顱側位測量方法
兩組患者均以腭平面(PP)作為水平軸(X軸),經矯正的上頜重度擁擠牙齒中點向腭平面作為垂線(Y軸),獲得坐標系,X線測量上頜牙齒切牙及第一磨牙于牙列排齊階段的糾正效果。選擇PP為參考面,經翼上頜裂點Ptm畫PP的垂線(RL線)。過上頜位置的第1磨牙頰溝(U6M)作為垂線過RL線,U6M和垂足間距為U6M-RL距。上頜擁擠牙列早期排齊和遠中移動尖牙到緊鄰第2前磨牙位置近中前、后U6M-RL值的差值為上頜后牙的近中移動距離。上頜第1磨牙頰溝(U6M)和APo(上齒槽座點-頦前點)連線的間垂距為U6M-APo距。上頜擁擠牙列早期排齊和遠中移動尖牙到緊鄰第2前磨牙的近中前、后U6M-APo的差值為上頜后牙近中移動距,為輔助參考。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X線頭影測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的差異。見圖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X線頭影測量值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X線頭影測量值U6M-RL、U6M-Apo、U1-Ypp、U1-PP、U6-Ypp、U6-PP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的X線頭影測量相關指標值較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間治療后的X線頭影測量相關指標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典型病例
病例1:女,12歲,因牙齒擁擠錯位排列不齊,于2013年7月入我院口腔科接受牙列修正治療,采用連續開大垂直曲矯正擁擠牙齒,經過24個月的治療,牙列間隙變小、伸長的前牙和磨牙壓低,牙齒中線并齊。效果見圖2。
3 討論
上頜牙列重度擁擠可致患者牙齒畸形,影響其牙齒排列及面部美觀[9-10],為不破壞患者牙齒結構,本研究選擇非拔牙矯正。上頜重度牙列擁擠采取非拔牙糾正時,可于治療早期選擇后牙支抗牽拉尖牙移動至遠中位置,并用弓絲束縛保障修正牙列[11],但這增加了糾正時對后牙支抗力度的要求。傳統強支抗可提高較優秀的后牙牽拉及穩定支持,保障最大支抗需求[12-13],但傳統糾正方式需移入支抗牙齒弓架來保持牙齒正常間隙,而移入的弓架易損傷牙周組織[14],且患者戴取不便,所以本研究實驗組患者選擇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矢狀向支抗控制進行治療。
X線片上測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動距離,常以頭顱側位患牙區磨牙近、遠中移動參考面作為頜平面,其線距可顯示糾正過程中磨牙的位移距離,但頜平面由于牙齒牽引移動可產生相應的位移[15],且較難固定,測量值準確率較低。本研究結合以往臨床經驗,認為APo平面穩定性差,矯治時下頜生長及下頜旋轉均會對該平面穩定性產生明顯影響,因此本研究只選擇U6M-APo作為輔助參考。參閱資料后可知,腭平面和頜平面毗連、平行[16-17],同時牙齒移動對其無影響,穩定性高,因此,本研究選擇腭平面作為測量參考面,通過測定U6M-RL變化值對第一磨牙糾正過程中近中移動距進行評估。
本研究中,實驗組選擇連續開大垂直曲,其U6M-RL值與本組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表明連續開大垂直曲對頜磨牙矢狀向移動影響不明顯,反映出患者接受糾正后上頜牙列矢狀向獲得的支抗較穩定。在實驗組的牙列糾正支抗構建中,彎制每個垂直曲時均預備相對限度的彈性力,保證前牙交互時可獲取足夠頜內支抗,保證遠中移動尖牙時可得到前牙扭轉、排齊時給予的交互推力[18],而傳統支抗則為后牙支抗牽引給予遠中向拉力。相比之下,連續開大垂直曲的供力方式保證尖牙移動至拔牙間隙后,對患者前牙進行內攏修正和頜牙排列精細調整等后期治療預留了更多的支抗空間[19]。實驗組治療中選擇Ⅱ類輕力牽引修正前牙唇傾度和加強后牙支抗,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的X線測定值U6M-APo、U1-Ypp、U1-PP、U6-Ypp、U6-PP均和對照組治療后的相關測定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表明實驗組患者經連續開大垂直曲治療后效果較好,可獲取與對照組傳統治療同樣優秀的治療效果。
結合本研究結果,并查閱相關文獻[20]總結,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支抗適應證和支抗糾正方法為:①牙列擁擠造成尖牙向唇邊嚴重垂直畸形移動,只需在畸牙近中處垂直曲修正復位;②側切牙向腭平面嚴重移動,造成其相鄰牙糾正時需要強抗腭向偏移支抗;③畸牙因為重度扭轉而錯位,糾正時需對其鄰近牙齒提供高力度的抗反向扭轉支抗;④畸牙由于牙軸傾斜而明顯錯位,需對其相牙提供抗同向傾斜強支抗。
綜上所述,連續開大垂直曲有較好的上頜牙列矢狀向支抗力,對牙齒完整結構保存性好,可較好地治療上頜重度牙列擁擠,但連續開大垂直曲的彎制結構復雜、操作難度高、時間長,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適度安慰、要求操作醫生仔細認真,視癥施加適用支抗。
[參考文獻]
[1] 田鴻旭,王毅.利用玻璃纖維樁加固牙齒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7):120-124.
[2] 牟蘭,張曉波,徐庚池,等.非拔牙矯治上牙列重度擁擠1例[J].口腔醫學研究,2016,32(1):95.
[3] 金柱坤.基于螺旋CT對68例中國人下頜骨種植相關解剖結構的測量及分析[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
[4] 顧永佳,顧鑫宇,陸勝男,等.Tip-Edge plus技術和MBT技術矯治成人安氏Ⅱ1類錯的對比研究[J].口腔醫學,2016,10(36):923-926.
[5] 馮貽苗,萬澎波,婁新田,等.種植體支抗輔助非拔牙矯正成人Ⅱ類2分類錯的臨床研究[J].口腔醫學,2014,34(2):95-101.
[6] 叢赫.青少年骨性Ⅱ類伴中重度擁擠患者應用頸帶口外弓聯合固定矯治對上頜骨生長發育的影響[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4.
[7] 李晉芳,馮云霞,石紅霞,等.自鎖托槽結合口外弓不拔牙矯治尖牙完全唇側錯位擁擠1例[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2):162-164.
[8] 曾祥龍.現代口腔正畸學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9] Cozzani G,Cozzani P,Cozzani L,et al. Non-surgical,non-extractive treatment of a sever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in permanent dentition:follow-up of a case 24 years posttreatment [J]. Int Orthod,2013,11(4):457-73.
[10] 李雨桐,胡敏.上頜前牙寬度的“黃金比例”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6,27(1):106-108.
[11] Ishigami T,Takeda T,Kajima Kazunori,et al. Paired maxillary and smaller mandibular mouthguard for rugby player with malalignment [J]. Dental Traumatology:Official Pub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ntal Traumatology,2014,30(1):76-80.
[12] 蘇暢,張曉螣,孟玉坤.成品鈦樁與鑄造金屬樁核性能及臨床應用的比較[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21(2):16-19.
[13] 劉紅,李健學,張海軍.多用途口外弓的臨床應用12例[J].口腔醫學,2015,35(1):50-53.
[14] Hazarey N, Sharma S,Shrivastav,Pushpa V,Mastering interproximal stripping:with innovations in slender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Dentistry,2012,5(2):163-166.
[15] 李書玲,王振常.鼻眶髓外漿細胞瘤的MRI診斷[J].磁共振成像,2012,3(5):352-354.
[16] Feng Zhenhua,Yang Yin,Ding Xue. Developing skeletal Class Ⅲ malocclusion treated nonsurgically with a combination of a protraction facemask and a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2011,140(2):245-255.
[17] 吳欣,劉國元.微種植體支抗矯治上頜前突15例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J].口腔醫學,2015,35(10):842-845.
[18] Caprioglio M,Cozzani L,Mazzotta A. Bilateral cross-bite treated by repea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s:a 17-year follow-up case [J].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Dentistry,2014,15(2):177-180.
[19] 何武成,焉鈺.改良垂直曲治療唇側近中阻生尖牙的效果評價[J].上海口腔醫學,2016,25(2):242-244.
[20] 黃紅亮,艾虹,盧紅飛,等.連續開大垂直曲強化上頜重度擁擠牙列矢狀向支抗的臨床研究[J].廣東牙病防治,2012,20(12):643-646.
(收稿日期:2016-11-09 本文編輯:李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