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合濤+程敏+羅充+付喻+陳玲
摘 要 以“鳥”為例,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設置緊緊相扣的問題串、完成問題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關鍵詞 合作探究模式 問題式任務驅動法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背景與主題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無法由他人來替代。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師的講解與題海戰術,缺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可采取以合作探究的模式,通過設置問題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
筆者在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上了一堂校級生物公開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采用了基于問題式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方式。該教學設計旨在提高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習者學習。因此,教師提前設計好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分小組完成任務,課堂關注學生學習的參與情況,注重了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隨機抽取了小組成員匯報學習成果。
2 教材分析和處理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知識,是安排在學習了魚、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結構特征及其功能后,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也做到了知識的連貫性。在本節內容之后,教材安排了哺乳動物、動物的學習行為等內容,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次教學采用問題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本節的重、難點分別是鳥的基本特征、鳥適應飛行的形態特點。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一些細節,如鳥類是恒溫動物等,以利于學生對哺乳動物一節的學習。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完成任務情況,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小組完成任務,并對學習過程與結果做一個全面的評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
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概述鳥的基本特征以及鳥適應飛行的形態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學習并完成任務,提高分析總結與小組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白鳥與人類的關系,形成愛護鳥并熱愛自然的情感。
為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筆者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約5人,要求每組學生提前預習鳥的相關知識。教師準備好問題、鳥的模型及相關圖片;學生圍繞問題;小組討論學習并完成學案。教師隨機抽點小組成員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學生自己決定),最后進行點評。
3 教學過程
3.1 利用科普故事導入,創設問題情景
問題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是完成問題任務,問題任務的種類有很多,如游戲、問題等。在學習之前,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充分利用與生物學相關的科技信息來設置問題。所提出問題應貫穿整課堂,有一定的主線。本節課中,筆者講述鳥類遷徙的科普知識后,提供以下資料并提出問題:鳥類為了生存,每年遷徙長達幾千公里。從鳥類飛行時間之長,飛行速度之快,是什么樣的身體結構使鳥類能夠完成如此長遠的飛行呢?
學生回答:因為鳥有翅膀、羽毛。
接著,教師繼續追問:對,有翅膀。那么,除了翅膀外,還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進入“鳥”的學習!
導入的設計意圖為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觀看鳥類遷徙的視頻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3.2 基于問題任務,引導合作探究
問題驅動教學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幫助建立“學習共同體”。教師將學生分組,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方式,向小組分發學案,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教師給出的任務并完成學案。學案如下:
【問題探究】
問題一:有人說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的,談談你的理解。
問題二:家鴿或麻雀總是不停地找食吃,為什么?鳥的呼吸特點是什么?
問題三:鳥類是大自然的成員之一,它對環境極其重要,你喜歡將野生的鳥拿來飼養嗎,為什么?(鳥與人的關系)
【課堂小練】
鳥適于飛行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家鴿的身體呈 型,可以減少空氣阻力,有利于飛行動作。
(2) 飛行器官發達:前肢變成了 ,生有幾排大型的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兩側有發達的 ,可牽動兩翼完成飛行。
(3) 直腸 ,使糞便可隨時排出體外,這樣可以有利于飛行。
(4) 飛行時,體內產生的熱量通過體內的 經呼吸作用,散失到體外,以便保持體溫恒定。
3.3 基于問題任務,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杜絕“滿堂灌”,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串和導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學生通過回顧教材,查閱資料,完成學案中的問題任務。筆者通過展示各種鳥類的圖片以及鳥的骨骼模型并提出以下問題:① 從鳥類的外觀特征與骨骼上看,與之前學習的動物相比有什么不同?② 在生活中,觸摸雞與觸摸魚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此時,學生通過觀察鳥類的骨骼模型及圖片,思考鳥類與魚、兩棲動物的不同點,得出鳥類體表被毛、骨骼輕而薄、中空、不具有鱗片等知識點。同時,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魚與雞體溫的區別。
此設計意圖在于通過生活經驗與對鳥類骨骼的觀察,促進學生對鳥類的認識具體化,得出鳥的體溫是恒定的。并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和遷移。
教師再次強調鳥類的骨骼模型,并提出問題:有人說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的,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要提煉出此次問題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鳥適應飛行的特點。教師輔導各學習小組完成學案,閱讀學生的答案,觀察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學生閱讀教材,觀察模型與圖片,思考問題,完成學案。
此設計意圖在于教師通過強調模型與圖片來誘導學生分析并得出鳥類身體成流線行、骨骼輕而薄、氣囊輔助呼吸、胸肌發達等適宜飛行的特征,從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3.4 基于問題任務,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教學除了學習知識與能力,還有包括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只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理解生活、適應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健全的人,人的健全包括生理和心理。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極為重要。教師提出問題:鳥類是大自然的成員之一,它對環境極其重要,你喜歡將野生的鳥拿來飼養嗎,為什么?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驗,回答問題并完成學案。本問題的意圖在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入手,讓學生明白鳥與人類的關系,形成愛護鳥并熱愛自然的情懷。
3.5 學生學習成果展示
教師在每個小組中隨機選擇2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展示方式由學生自己決定),檢查學生學案完成情況,對小組參與情況與匯報成果進行評價。
每組學生代表走上講臺展示學習成果,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肯定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過程評價,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3.6 教師總結,注重過程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學習的總結,教學評價要注重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形成性評價。教師應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杜絕只注重學習結果的評價。筆者通過此表對鳥的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更正學案上回答錯誤的地方,并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混淆概念進行糾正。
設計意圖:教師總結本節知識,梳理知識之間的關系,糾正學生錯誤的知識概念,補充學生遺漏的知識點,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4 反思與小結
本節課采取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策略是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為目的,注重問題間的內在聯系。課堂通過師生的質疑、討論、分析、思考、合作、評價和總結來完成的。為了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為了展示真實、高效的課堂,提升學生的能力,本次教學以合作探究為模式,合理的運用問題式任務驅動教學法,并輔助讀圖分析法。多種教學方式的采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貫徹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上,教師強調對學生參與情況和學習成果展示的兩方面評價,避免了僅以學習知識為主的單方面評價,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本次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參與情況良好、主動性很高,培養了學生愛護鳥類愛護大自然的情懷。
參考文獻:
[1] 趙婷婷.生物教學設計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 楊守菊,王舒.問題驅動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6,(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