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玉
[摘要]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來源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現代產業組織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文章對產業生命周期的起源做了較為清晰的綜述,接著又闡述了國外產品周期理論的最新進展。對國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及現代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了較為簡單的綜述。查找有關理論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并指出了新形勢下早期研究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國內外;綜述;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64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大致是波茲(Booz)在其《新產品管理》中提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英國戈波茲(Kuznets)等進而提出了戈波茲曲線數學模型,由此將產品生命周期進入到定量分析階段。弗農(Vernon)從國際化角度出發將生產劃分為導入期、成熟期和標準化期三個階段。
2國內外主要觀點
G-K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阿伯納西(NAbernathy)和厄特拜克(James MUtterback)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經過對多行業及其創新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產業創新動態過程模型,指出產品、工藝創新對產業演化的影響,這也稱之為傳統的 A—U模型。基于產業的發展又是動態改變的又進一步提出了改進 A—U動態關系模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金斯利(2000)研究表明,最優投資回報率和融資結構之間的關系隨企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不同而不同,企業生命周期對企業融資結構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劉戒嬌(2003)通過對產業生命周期與競爭力的組合分析給出了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競爭力四點啟示。鄭聲安(2006)證實,產業生命周期影響企業戰略制定的一般過程的同時也影響了戰略制定的結果,即企業戰略組合,并總結為,企業在其行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依據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戰略加以調整。并對不同行業生命階段的創新戰略進行了簡要分析。此外,他還認為各種創新戰略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多種戰略的配合使用可以產生最好的創新效果。
史忠良、何維達(2004)等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產業興衰轉化規律,較為詳細地研究了一些主要產業興衰及轉化規律并針對其中的政策選擇給予了論述;向吉英(2007)在產業成長一般軌跡具有S形曲線特征的前提下,探討了 4 種描述軌跡的圖式(包括邏輯曲線、龔伯茲曲線、限制性指數曲線、對數拋物線等)的特意性,他認為企業的成熟后期發生分化的五種類型——自然成長、發生替代、周期擴展、周期重復以及階段擴展,并探討了產業發展的階段及主要特征,最后給出了判別企業成長階段的判別方法,他認為除了定性分析還要定量分析,并對方法進行了簡單舉例;陳艷瑩、葉良柱(2009)以產業演進階段識別為中心,從產業組織的角度和產業規模角度對產業技術變化量化研究進行了較為簡要的闡述,并指出現有研究進展采用單一指標對產業嚴謹階段定位往往會出現不可規避的問題,建議研究應多維度進行;杜劍(2009)通過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因素分析認為企業必須根據產業發展階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投資決策,產業生命周期分別為需求明朗和快速上升階段、殘酷競爭階段、分化整合階段、平衡與聯盟階段。
3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
目前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實證研究,各項研究主要對以上的觀點進行了檢驗,結論卻各不相同。
Boldrin和Levine指出,創新性被更多產業所重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創新心理的流動也變得更加通暢,但也有一些企業并不是那么重視企業產品技術的創新,固步自封,受指責自己原有的產品。Klette 、 Kortum的研究表明,生產率的增長與創新活動的不同并無太強的聯系,這意味著不進行創新有可以獲得較高的生產率和營業利潤,以及較高的類似品或提到品將大量存在,創新型企業和非創新性企業(模擬型)都可以分一杯羹。隨著越來越多的模仿者加入市場,原有的市場份額無疑要被稀釋。而到了產業成熟階段,就會產生優勝劣汰,企業數量減少。為合理解釋上述現象,Braguinsky等人建立了以上相似的市場環境和競爭企業模型,即有創新型企業和模仿性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由此來闡述以上現象,產業生命初期企業創新保持穩定或者較多,而在成熟階段更注重多專利的保護。
就當是經驗而言,已有很多對產業生命周期關于產業生命周期一企業產品及技術創新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研究對此提出疑問。Floricel和Dougherty認為傳統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階段演進也可以從影響知識生產和投資的機制及其限制條件來理解。并因此建立了一個能夠容納高速創新和超級競爭等理論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創新內生更新周期的三種模式,從而擴展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4簡要評述
隨著技術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新的經濟形勢與信息發展對原有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最新的研究從創新角度出發彌補了舊的理論的不足,但是仍存在不足:早期的研究很少基于動態的方法對企業生命周期進行系統的研究,靜態的分析方法無疑是與社會與產業的發展不相一致的,動態的、演化的研究方法還是更適用于產業演化機制的。
參考文獻:
[1] Cusumano M,Kahl S,Suarez FProduct,Process and Service:A New Industry Lifecycle Model[M].Massachusetts:MIT Working Paper,2006:228
[2] Hansen EStructural Panel Industry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774-783
[3] Boldrin M,Levine D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 Braguinsky S,Gabdrakhmanov S,Ohyama AA Theory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Dynamics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7(10):729-760
[5]Floricel S,Dougherty DWhere Do Games Of Innovation Come From? Expla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Dynamic Innovation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1(1):65-91
[6]向吉英產業成長及其階段特征——基于“S”型曲線的分析[J].學術論壇,2007(5):83-87
[7]陳艷瑩,葉良柱產業演進階段識別方法研究述評[J].經濟研究導刊,2009(5):44-47
[8]鄭聲安產業生命周期特征與企業戰略的關聯分析[J].經濟論壇,2006(9):70-72
[9]劉戒驕產業生命周期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3(8):19-23
[10]杜劍產業生命周期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分析[J].新西部,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