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鋒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數學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還要求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并逐步建立數學知識體系。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六項舉措,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借鑒。
一、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情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內在驅動力,積極的情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培養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情感。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和學生交流互動,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另一方面,教師要多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一來,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初中數學學習中。
二、引導學生猜想、自主探索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引導學生養成積極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多鼓勵學生猜想,敢于發現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學習新知識就是對新問題的探索。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讓學生思考“初中數學教學和小學數學教學有什么關系?”“初中數學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初中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有聯系?”等,即使學生不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都具有良好的啟發意義。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學生一邊忙于聽,一邊忙于記筆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枯燥乏味,而且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學生互換角色,由課堂主導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指導者和輔助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創設教學情境
由于初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盡可能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入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逛超市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思考如何合理地選擇超市中的商品,然后讓花費相同的學生比一比,誰買的東西更加物美價廉。這樣一來,不僅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實際應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逐漸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五、打造趣味課堂,開發學生的思維
面對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課堂,教師應該積極創新課堂授課方式。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多采用幽默的語言,或引用有趣、簡單的實際事例引導學生學習。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筆者準備好了圓規、白紙、剪刀等材料,讓學生親自剪出一個圓形,然后向學生講述圓的直徑、半徑等概念。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在教學《二次函數相關性質》時,筆者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觀察函數y=x2-2x-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很多學生想到了圖像的頂點坐標、開口方向或者對稱軸等,這些主要是學生結合課本上的知識得出的結論。筆者繼續追問學生:“你們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然后再讓學生整理出關于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時間,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