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呈上升趨勢,然而人們的收入在上漲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居民收入差距懸殊。現如今,貧富差距已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稅收作為國家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當今社會由于各種原因,使其調節力度不夠。僅就個人所得稅而言,我國主要實行分類稅制,因此目前僅能調節收入來源較易控制的“顯性”高收入者,而更多的“隱形”高收入者并沒有承擔與其收入相當的稅收責任。使得現行個稅淪為“工薪稅”,在收入分配中嚴重缺失公平,無法進行公平分配,導致收入差距日益懸殊。因此,應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模式,借鑒國內外做法和經驗,在規范個人所得稅稅收制度的同時,加強個稅征管,運用一系列政策、手段,加強信息化管理。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穩定,加快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
[關鍵詞]公平原則;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18
作為我國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個人所得稅近年來頻頻出現調節不力的問題,甚至出現“逆調節”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稅制無法適應現實情況的變化發展,不能有力地促進公平分配,然而稅制改革較為困難,所以,我國可以針對本就薄弱的征管環節進行改革。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納稅編碼制度、個人財產登記制度,推廣個人非現金結算制度,重點管理高收入者,通過進行稅收信息網絡化管理,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促進國民收入公平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加快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1建立綜合分類所得稅制
分類征收和綜合申報相結合,分類征收、源泉扣繳是基礎,逐漸引入綜合申報制度,將高收入人群作為重點監控的對象,降低中低收入納稅人稅收負擔。在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改進信息技術條件,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納稅編碼制度、個人財產登記制度,推廣個人非現金結算制度,重點管理高收入者,通過進行稅收信息網絡化管理,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綜合項目中包括所得性質相同的收入、易受監控的收入、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以及可扣除費用的所得實施綜合征收。而分類項目主要包括所得性質不同的收入、難以監控的收入和無須扣除費用的所得等。
2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納稅編碼制度
由于信息不完整,稅務機關無法全面了解居民的個人收入,所以,個人所得稅的逆向調節往往以不同程度存在。解決的辦法,就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充分考慮征管上的困難。一是要擴大稅前扣除范圍,適時提高起征點。確定扣除范圍時,要考慮是否會影響納稅人支出消費狀況,還要考慮納稅人的生活情況,更要考慮不同家庭狀況的變化。還應結合納稅人的不同情況,規定贍養、醫療、失業等可以稅前扣除,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二是針對私營企業、合伙企業主,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相結合。三是要強化對高收入者偷逃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處罰。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每個符合納稅要求的公民都有唯一且固定不變的納稅編碼,可與個人身份證號碼一致,并存入檔案進行全國聯網統一管理。稅務部門可以及時了解個人的經濟往來狀況,明確個人的收入情況,能夠防止避稅。世界各國的成功事例表明,建立納稅人編碼制度是稅收征管規范化和有效監控稅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國,除了在辦理稅務登記、申報納稅等涉稅事務中強制納稅人使用其納稅編碼外,還要完善個人財產登記制,規定個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必須登記個人的納稅編碼。稅務機關將通過計算機網絡把各個部門和銀行、郵局、企業匯集的相關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及時、準確地掌握納稅人的各項收入情況,進行有效的征收管理工作。
3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
財產是個人收入的一種轉化形式,通過財產可以直觀地反映個人的收入情況,個人除了貨幣資產外,還有其他房地產及汽車等的固定資產。加快建立、完善個人財產登記制,尤其針對領導干部和高收入人群,以便了解個人財產來源是否合法合理。如此,稅務機關可以加強稅源控制,有效監控個人財產的變動、異常。通過實行個人的財產實名登記,稅務機關可以全面了解個人財產情況,并據此推算其財產積累期間各年收入的水平,從而加強稅收征管,避免發生偷逃稅款現象。對于納稅人從境外獲得的收入,稅務機關需要了解納稅人的收入證明及境外納稅資料,以便更好地監控稅源。個人財產的情況要做好登記存檔,并在全國聯網,以便各地稅務機關在需要時可以隨時隨地查看相關的資料。這樣稅務機關可以重點監控個人的高額財產,加強個人所得稅稅源的監控,使偷逃稅款無處遁形。
4推廣個人非現金結算制度
現今,人們傳統現金支付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銀行要積極改進現金管理方式,普及非現金支付方式。一是強制經濟來往數額較大的居民使用信用卡等,縮小現金的交易范圍和交易量;二是加強現金管理力度,除規定以外的款項,一律不許使用現金,必須通過金融機構的非現金結算方式完成支付和交易;同時加大現金檢查力度,一旦發現有違反現金管理規章制度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立即嚴懲,處以重罰,有效加強現金管理。
5重點管理高收入者
目前我國高收入者的標準是年收入12萬元,并明確規定了9類高收入人群、10個高收入行業作為日常的重點管理。這種劃分標準有失偏頗,我國現在廣泛存在個人收入非貨幣化、非顯性化。因此,除了收入標準以外,可以借鑒有些發展中國家的做法,監控高收入納稅人的收支情況。根據我國國情,可以規定符合以下四種情況之一的納稅人必須登記個人財產,建立個人收入檔案,進行重點監控:一是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除經濟適用房外)的納稅人;二是擁有購買價格15萬元以上家庭汽車(貨車除外)的納稅人;三是一次性購買價值超過3萬元的高檔消費品(金銀首飾等)的納稅人;四是單次個人境外旅游費用超過2萬元的納稅人。納稅人在發生這些支出的同時,售賣單位要進行登記,納稅人需要證明用于購買房地產、轎車等消費品的資金來源,并且提交在過去幾年中的繳稅證明。同時,稅務部門要注意了解這些高收入者的收入從何而來以及具體數目,收入的分配狀況和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基本情況,建檔管理,實行重點監控。
6建立稅收信息網絡化管理
建設稅收管理信息平臺系統,加大稅收信息的集中、共享,強化網絡化、信息化發展。稅務機關應借助信息化工具完成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建檔存檔、入庫保管等工作,全方位監控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過程,分析所受政策影響及稅源變化情況。稅務機關還應建立與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與金融支付單位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傳遞,形成完備的個人所得信息采集和交叉稽核系統,建立嚴密的稅源監控網絡。
參考文獻:
[1]劉維對個人所得稅綜合計征改革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6(18)
[2]董春詩,同玉潔論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J].中國市場,2016(6)
[作者簡介]史陳方(1995—),男,銅陵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稅收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