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松山
[摘要]自2011年以來,我國養老保險行業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問題,而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養老保險行業以適應市場發展為落腳點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連年加速增長的成績。在這樣的形式中,推動職工養老保險供給側改革,成為今后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發展創新的重要方向。文章在對職工養老保險領域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做出論述的基礎上,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險優化思路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職工養老;養老保險;優化思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30
1引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而言就是通過改變事物的“量”對其整體進行結構性調整的一種改革方式。在逐步增強投資力度的過程當中使產業與投資的整體結構得到更好的優化整合,實現各類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與再生,進而通過開源節流,逐步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最終實現產業經濟結構在當下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2職工養老保險領域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起始之年,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針對老年服務領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意味著社會資本投資將成為老年服務的主體,雖然這為我國老年服務行業中的各類投資者帶來了更加廣闊的投資渠道,但是事實上,真正實現這一要求卻面臨著重重困難。據新聞媒體報道,當前我國在由社會資本投資的老年服務機構中,只有9%有盈余,而產生虧損的機構則占據了40%。其中收支不平衡、土地與建筑租期較短和申請難度大等因素,成為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職工養老保險行業,自然也面臨著不容樂觀的發展環境。具體而言,當前職工養老保險服務行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供求不對路,即供給側問題是職工養老保險服務需要面臨和改革的重要問題。因此,推動供給側改革,是確保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獲得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路徑。另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說明了當前的職工養老保險行業仍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如何實現職工養老保險行業特別是有社會資本作為支撐的職工養老保險企業實現從物質型供給、生存型供給向服務型供給和發展型供給的轉變,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由此可見,圍繞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險優化問題,對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發展思路、導向轉變、資源配置等做出研究與探討,是推動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為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動力、拓展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
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險優化思路
31完善頂層設計
做好頂層設計工作,能夠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職工養老保險優化工作提供必要依據。具體而言,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優化改革中的頂層設計,不僅需要重視當前老齡職工在養老方面的現實需求,還有必要對這種需求進行科學預測。在此基礎上,我國各個部門與各項政策應當實現良好的協調與整合,避免出現部門與政策分割的問題。同時,我國應當構建起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科研機構與推進機構,并承擔起對改革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的職責,從而確保職工養老保險優化改革工作能夠做到精準支持。另外,在具體的體系設計中,我國有必要加大力度強調養老服務行業貸款政策的優化、社會養老服務資源整合與共享政策的優化、以家庭成員互助為主要形式的家庭養老服務模式的試行等,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當對職工養老需求從而確保政府能夠具備更高的財政資源利用效率,重視職工養老保險服務標準的制定,并強化評估水平的提升,從而在確保公共資源得以合理配置的同時,提升供給側背景下職工養老保險服務質量。
32構建科學格局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概念也在各個領域中得到了普及。對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險優化工作也應當重視城鄉系統推進,并有必要構建起社區機構和居家養老互為補充的職工養老保險格局。在此過程中,居家養老具有不可動搖的主體地位,但是社區養老也能夠在拓展養老保險服務面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區養老保險工作的開展中,應當重視服務組織的構建及相關設施的完善,從而為社區養老的開展形成支撐。在此基礎上,職工養老保險優化改革也應當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通過不斷推動智慧養老的完善,來實現職工養老保險工作的優化。這樣工作的開展,要求各個地區能夠充分考慮自身的特色以及社會大眾的需求,從而體現出智慧養老模式的針對性、確保智慧養老模式的有效性。另外,無論是在城市規劃還是農村土地規劃過程中,都應當重視對社會大眾養老需求以及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關注,并通過預留養老產業用地來確保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工作具有良好的空間。為了進一步降低養老保險機構建設成本與服務成本,養老保險機構也應當重視自身、社會限制資源的開發與充分利用,并在加大對農村養老投入力度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的職工養老保險地域格局和服務格局。
33強化發展預判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工作也面臨著新的環境與新的發展趨勢,因此,強化對養老保險發展的預判,不僅能夠推動我國職工養老保險服務行業適應社會環境的發展,而且也能夠為養老保險服務行業的創新提供必要的依據。在職工養老保險服務領域中,保險服務部門以及保險服務企業都應當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做出評估,并研究各類政策特別是二胎政策、推遲退休政策等對社會人口結構調整以及養老保險服務工作帶來的變化,從而在堅持政策導向的基礎上,及時發現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對問題解決策略以及相關政策、措施進行探索與完善。另外,各個地區應當對自身老齡化產業以及養老保險產業的潛力進行挖掘,從而推動養老保險產業實現結構升級,并促使其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必要路徑。這項工作的開展,要求政府部門協同養老保險單位對職工養老保險服務模式做出探索,推動單一的服務形式向多元化的、商業化的服務形式轉變。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當重視養老保險機構與社會企業的培育,通過強化這些機構與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與服務質量,來實現當地職工養老保險競爭力的提升。
34提供金融支撐
職工養老保險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有力的金融支撐作為保障,因此各個地區都應當重視自身金融優勢的挖掘與發揮,創造良好的養老保險行業發展環境,并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工養老保險創新提供動力。在此過程中,我國及地方政府可以推動養老銀行試點的構建,從而為養老保險服務行業中的企業等提供更好的金融政策支撐。在此基礎上,我國及地方政府應當依托養老銀行,鼓勵優秀的養老保險服務企業進行貸款甚至上市,從而拓展養老服務行業在發展中的資金來源渠道。與此同時,我國及地方政府也應當依托于養老銀行,重視當地養老文化的挖掘以及文化試點的打造,通過為退休職工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來拓展職工養老保險的服務面,并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情懷。當然,這項工作的開展也可以鼓勵養老保險對象參與其中,從而豐富養老保險服務對象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王佳寧,盛朝迅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2]蘇罡養老保險制度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上海國資,2016(2):95-97
[3]姚余棟,王賡宇發展養老金融與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金融論壇,2016(5):13-17
[4]雷勁,宋文甫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思考[J].四川勞動保障,201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