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油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學本課堂,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把問的時間交給學生
生本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核心是學習,標準是學會。而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要讓學生學會提問,教師首先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維,把問的時間交給學生。
如在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時,在課堂教學伊始,筆者圍繞課文題目質疑:“什么是‘淺水洼?淺水洼里的小魚怎么了?”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在學生感知文本后,筆者繼續提問:“‘在乎是什么意思?小男孩為什么會在乎小魚?他又是怎樣在乎小魚的?”在提出這些問題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就這樣,學生在品詞析句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把思的權利還給學生
靜心思考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習慣,要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探究時間,還必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識字是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筆者以“我來教”的形式讓學生互教互學,自主識字,輕松又有效。如在教學“食”字時,筆者開展了“我來教”游戲。
學生甲說:“我來教,‘人+‘良=‘食,食可以組成詞語食品。”
學生乙說:“我編了一句口訣記住‘食字,‘馬良頭頂人字帽去買零食。”
學生丙說:“我要提醒大家,‘食的最后一筆是長點,而‘良的最后一筆是捺……”
三、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就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低段語文的語言積累是必須且必要的,仿寫詞語、句子就是有效的訓練方法。如在教學《“紅領巾”真好》時,筆者設置了以下習題:
①補充詞語:
嶄新的( )、蓬松的( )、機靈的( )
②仿寫詞語:
蹦蹦跳跳
嘰嘰喳喳
③在感知文本后討論:“少先隊員們為什么要來放鳥巢、豎警示牌?”
有的學生說:“因為小鳥很可愛、很活潑,所以少先隊員們很喜歡小鳥。“有的學生說:“因為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能捕捉害蟲,保護樹木。像啄木鳥,就能給樹治病,所以少先隊員們要來放鳥巢。”有的學生說:“樹林里有小鳥,就能聽到動聽的鳥叫聲,讓人心情愉快,所以少先隊員們要保護小鳥。”還有的學生說:“鳥糞是很好的肥料,對植物有好處,所以不能捉小鳥,要保護小鳥。”……當聽到學生的答案時,筆者大吃一驚,原來學生的思維是如此的開闊,他們能以自己獨特的目光看待事物,對事件有獨特的感受,這難道不是語文教學一直追求的目標嗎?由此可見,教師應相信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就能演繹出不一樣的精彩課堂。
四、把評的空間留給學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客體,讓學生的個性在評價中張揚,讓知識在動態過程中生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筆者設置了“課前5分鐘朗讀”的環節,然后讓學生來評議:“他讀得怎么樣?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可謂是一舉多得。
又如在教學生字時,筆者讓學生評議演板(在田字格里書寫的漢字),從間架結構的擺布到筆畫的起落占位,在反復地觀看、臨摹、評價中,學生的書寫有了較大進步。這時的筆者只是一名傾聽者,讓學生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讓小學語文課堂有了學生的聲音,而且有效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