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圻
Analysys易觀《中國IP市場專題分析2017》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文化娛樂產業規模預計3505億元,同比增長11.8%。報告分析,內容時代的整體IP市場趨于理性化,如何高效孵化IP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文學作品仍是IP市場最大的IP源,但IP開發還沒有形成健全體系,距離成型的標準或模式還很遠。由此可見,一條完整的IP產業鏈條正在形成當中。
IP的一大部分重要源頭掌握在作家手中,一部好作品的變現形式開始多元化,變現能量也不斷倍增。一部文學IP早期只能進行改編權交易,現在除了影視劇改編外,還能進行游戲、衍生品甚至獨立創建品牌的IP交易,交易額也從早期的十萬級躍升到千萬級。
一時間,IP熱潮和交易“神話”帶動著更多互聯網寫手出現。據統計,閱文、起點、創世、塔讀、晉江等知名原創小說網站注冊的湖北籍作者就有8000人之眾,這其中常年創作并獲得穩定收益的僅有70余人。從起點文學起家的唐家三少,如今有過億元版稅的年收入;網絡作家貓膩的年版稅有1700萬元;作家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去年版稅收入約為380萬元。
對于郭敬明、韓寒這些明星作家來說,他們的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傳統電影的票房上。韓寒和郭敬明已經完全掌握了電影的商業屬性,幾乎形成“作品=電影IP”的商業模式。但在互聯網時代,前面兩位家喻戶曉的作家在變現能力上,卻未必能勝出唐家三少這樣的網絡作家。
基于商業訴求的迥異,加上原創題材與數量的區別,以唐家三少為首的網絡作家們比起不斷上“頭條”的傳統作家,更像是“悶聲賺大錢”的群體。從2012年開始,唐家三少就以3300萬元年收入“碾壓”所有網絡作家,榮登榜首,這是他前面5年的版稅總和。2013年他有2650萬元入賬,如果按照每年平均來算,一年時間年收入漲了4倍。到2014年,三少入賬是5000萬元。光是靠寫小說賺版稅,唐家三少花7年時間賺了1個億。這個看上去略有些天文的數字剛剛又被刷新,“2015年的版稅收入共計110,000,000元”,這里面還不包括其他版權收入,僅僅是版稅。
從2010年開始,很多影視界人士不斷說服唐家三少踏入影視圈,坐擁十余部系列小說的唐家三少,最終選擇與大神圈公司簽訂IP合作協議。
郭敬明、韓寒、張嘉佳、劉同等作家正式攻入影視圈后,幾乎如出一轍地選擇了“運營先行”商業模式——先把IP運營成電影,從而順利從作家轉型成為電影人。當然,郭敬明和韓寒意識到自己原創生產力下降的現狀,他們并不打算繼續原創下去,轉而開始培養新人,運營新人創作出來的新IP。郭敬明旗下的落落和安東尼就是極突出的范本,郭敬明將兩人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并親自擔任編劇或導演。韓寒簽下了新人作者張皓宸,并開始籌備將其作品改編成電影項目。這種模式雖然可以復制出新的韓寒、郭敬明,但是風格和題材的雷同不可避免。
必須承認,與傳統作家相比,互聯網中誕生出來的作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也是傳統與互聯網思維的差異。談及規劃,唐家三少有這樣的思考,“對IP未來的影視化都有詳細規劃,會逐步推出,大概1年內會有3部電視劇和1部電影開機。但我們也不會一下把所有的IP都出售,只會找最優秀的合作方,配合合作方共同操作。我會自己投資,配合制作,甚至會擔任監制,一起審核劇本,一起把自己的IP做到最好,這樣整個IP才能提升價值。”
目前,唐家三少手里有15部IP著作,其中僅《斗羅大陸》IP就包括四大系列: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高科技時代,太空時代……而《斗羅大陸》的后續撰寫仍未完結。三少說:“僅這樣一部由14本著作組成的大IP,未來就具有25—30部電影的體量。”
對于《斗羅大陸》IP的終極目標,三少的藍圖清晰明確——“以IP為核心的主題公園,再以主題公園為核心的商業地產,做中國的迪士尼。”《斗羅大陸》只要拍攝5部電影,就可以開始運作地產項目。當第一部電影上映時,后續的同系列小說還在連載中,IP和市場不斷進行互動。看一個系列電影,看50年,當第10部電影公映時,主題公園也完成了。后邊20部電影還在推動主題公園的市場不斷完善,這其中還不包括其他的十幾個大系列IP。“中國的‘復仇者聯盟我早就寫出來了——叫《神界傳說》。”說到自己的內容矩陣,三少語速不斷加快,整個人也亢奮起來。“如果能像J.K.羅琳的《哈利·波特》那樣,用中國IP向全球輸出中國文化軟實力,才是一部IP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