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隨著中國影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對影視人才的需求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緊迫。教育規模持續擴大,院校不斷擴招,每年的藝考都吸引了大量考生報考。以北影為例,今年報考人數3.81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25.5%,再創歷史新高。“藝考熱”已經成為社會現象,受到全社會關注。即便如此,影視人才缺口問題依然存在,影視公司抱怨優秀的導演、演員高薪難覓,導演則吐槽基礎工種從業人員素質跟不上。“藝考熱”下的人才荒,癥結何在?
人才難覓,還是機制不順?
有人把人才荒的原因歸結為“這幾屆考生不行”,批評考生盲目追逐明星夢;有人認為是學校的教學體制存在問題;也有人指責影視公司過于急功近利,未予以人才足夠的成長空間和機會。
面對各種紛繁蕪雜的聲音,第六代新銳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影視導演專業教研室主任楊超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向《綜藝報》表示,不要簡單給影視人才問題貼標簽?!笆紫任覀兂姓J確實是人才匱乏,但是具體原因要理性分析,不應簡單化。”他認為,中國影視人才匱乏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業本身的機制,從人才的選拔、培養,一直到工作的各個環節都存在機制性問題。從選拔環節來看,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沒有給藝考選拔提供優良的材質。究其原因,在于“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幾乎沒有美學教育的范疇”。
楊超和他的同行們每年招生,都會感慨考生整體素質不盡如人意。很多考生并非出于對藝術的熱愛,僅僅是因為藝術專業文化課門檻低,將藝考當做大學敲門磚,這類考生占據藝考生的大多數;對于藝術的準備都是從考前培訓班里短期突擊得來,真正的美學培養教育基本不存在?!斑@樣的藝考,其實探測出了小學和中學教育在這方面的整體缺失?!?/p>
至于藝考培訓班,被楊超稱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存在”。培訓班對藝術院校專業考試的押寶式研究非常專業,因此楊超等考官在招生時也在不斷調整考試方法,不愿錄取短訓班考生。
“我們現在招考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尋找真愛。”楊超表示,自己和負責招考的其他同事,在考試形式和內容上的調整都是為了測試考生對影視領域的審美和愛好是否持久并一以貫之,這種愛好是否已經注入血液成為考生的生活方式。
在培養環節,業界普遍觀點是影視院校不斷擴招,一方面導致人才數量供大于求,大量畢業生不得不轉行,真正從事影視的只是少數;另一方面,教學質量沒有跟上,能夠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畢業生少之又少。
記者查閱歷年招生數據發現,雖然近年來藝考“高溫不退”,但北影、中戲、上戲等國內一流影視院校招生人數基本穩定。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例,過去5年間每年本科招生人數一直在450-500人左右,擴招的主要是地方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影視專業。影視工業網拍片學院院長華成向《綜藝報》表示,“傳統影視知名院校,如北影、北廣(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廣播電視高等??茖W校(浙江傳媒學院)等,能夠培養的人才實在有限,于是從2004年前后開始,大批綜合類院校紛紛開設影視專業,一度有點失控了,”各種問題自然也浮出水面。
“主要問題在于學校自身,教學條件沒有跟上擴張腳步?!闭憬瓊髅綄W院華策電影學院黨總支書記雷衛軍向《綜藝報》表示,全國有幾百家高校都看中了影視專業有生源,但是開辦影視專業需要有實踐經驗的老師,需要各種設備的投入,很多院校并不具備相應條件,特別是學生在實踐經驗方面的欠缺尤其突出。楊超則認為,人才過剩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不能完全歸咎于畢業生素質。中國影視行業還沒有形成優勝劣汰的良好機制,“并非總是好的上、差的下,甚至還存在‘逆淘汰的情況。每個導演都覺得選演員很困難,是因為中國的演員不行嗎?我覺得很難這樣下判斷。”楊超表示,這些年被關注、有“網絡流量”的演員,或者說片方愿意邀請的演員特別少,一般來說都片酬很高還很難約到檔期。很多演技很好的演員卻沒有流量,缺少關注度。
“每年有20多個導演從我們學校畢業,在我看來有很多導演是非常棒的,但5年前畢業的最好的導演到現在也還沒有拍成長片。他們要靠接大量的活兒獲得工作,如果一定要拍自己的作品,就得放棄很多工作機會,生活就會受影響?!睏畛J為,很多時候并不是影視業缺乏人才,優秀的演員、導演、錄音師等也并非沒有,“觀眾絕對需要他們,可中間的通道沒有建立起來?!?/p>
影視人才需要階梯式培養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曾痛陳中國電影基礎工種人才匱乏。他直言一個劇組僅有10%的人是科班出身,剩下的90%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除了主創都是民工”,更呼吁建立電影行業的“藍翔技校”,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一石激起千層浪,馮小剛的話引起業內導演和制片人的熱烈呼應。不過,馮小剛不是第一個提出問題的人。華成告訴記者,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司徒兆敦在多年前就曾談及,從電影行業來看,中國不缺藝術家,中國最缺的恰恰是能在每一個領域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的人?!昂唵沃v就是,一部電影要想成為一件既有藝術水準又能獲得商業成功的作品,整個工作環境里的每個人都要達到精良水準?!?/p>
然而,相較于當前各藝術院校的導演、表演、制作、媒介管理以及制片人管理等標配專業,化妝、服裝、道具、照明、制景等基礎人才的科班教育幾為斷層。正如華成所說,影視院校培養的是導演、演員、編劇等高端人才,難以覆蓋低端藍領工人。
制片人韓小凌曾向《綜藝報》表示,基礎技術工種實際上并不需要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門檻高,很多時間都花在理論學習上,而這些技術工種并不需要掌握很多系統知識,只需術業有專攻就可以上崗,培訓周期可以短很多,也不必以拿到學位證書為目的。
在很多專業人士看來,首先要承認電影工業體系人才是呈階梯狀存在的,同時也應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化教育訓練。反觀現實,如今的技術工人幾乎都是“農民工”出身,靠老鄉朋友介紹入行,自學成才?!氨热缢^的‘橫漂都是在劇組里面打下手,一年半載后,看得多了再逐漸上手。對于導演來說,湊合著能用,但層次還是不夠,用得不那么順手?!崩仔l軍表示。
對于這些像野草一樣頑強生存、粗放成長的影視“農民工”,楊超認為,“相對于行業給予他們的回饋,這些藍領工人已經做得很好了?!睏畛硎?,從導演的角度看,熟練的藍領工人比主創更難招,但這不是藍領工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在中國劇組里,藍領工人的工作非常辛苦,沒有保障,每天工資不過一兩百塊,劇組的任何資源首先要照顧主創,很少顧及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導演們有什么資格說技術工人?”
在楊超看來,藍領技術工人缺乏的問題,是影視行業整體運行機制問題的一部分。
藍領技術工人從來都與院校教育無緣,要解決技術工種的問題,必須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影視領域的“藍翔技校”確實亟需。雷衛軍透露,據他所知,目前已經有三四位影視行業相關從業者準備開辦影視界的“藍翔技?!?。
影視工業網拍片學院是一家針對影視后期制作的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去年5月學員人數有887人,到今年3月已經增加到近1800人。華成告訴記者,他認為這樣的增速并不算快,“就市場的需求來看,未來還會有更大增長空間?!比A成介紹,拍片學院2.0版本網站將于今年4月上線,呈現形式將更加靈活,讓學員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增長一門技藝。“我認為市場會越來越不在意你是院校科班出身還是校外培訓出身,最后比的是實際效果如何?!比A成對于職業教育的未來非常有信心。
藝術教育“辯證法”
關于中國影視院校的批評很多都集中在高校教學與實踐脫節方面。楊超對此并不認同,他表示要辯證看待大學教育的作用。
“那些認為大學教的東西沒用的想法帶有強烈功利主義色彩,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會認為大學應該是個職業培訓所,大學學到的所有東西出去就能變現,換來工作、換來錢。”楊超認為,大學其實是個學術共同體,是“隱修會”,它能在某種程度上把人與復雜的社會以及金錢物質隔離開來,讓學生能有時間發育自己的心靈與人格,成為更加飽滿扎實的人,所以大學被稱為“象牙塔”,“它是學生真正成熟步入社會之前的試煉所。”
首都師范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主任凌燕也持同樣看法。她表示,學校擴招和人才匱乏的原因在于行業急功近利,很多影視公司和團隊往往不愿意慢慢培養人才?!氨究平逃煌诼殬I教育和藍翔技校,而是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畢業生剛入行時肯定沒有優勢,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應該是個長期過程?!?/p>
在重視綜合素質和通識教育的同時,影視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實踐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就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把辦學思路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近年來,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向應用型轉變的路徑——浙江傳媒學院于2015年底與華策影視合作成立華策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于2016年11月宣布與阿里巴巴影業、復星集團合作探索影視藝術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2015年就開始相關籌備工作的華策電影學院,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華策電影學院的前身是浙江傳媒學院電影學院。雷衛軍告訴《綜藝報》,2015年,浙江省發改委、財政廳、教育廳、人社廳、物價局、地稅局6個廳局將其作為高?;旌纤兄频脑圏c改革。華策電影學院采取學校、華策集團、浙江省廣電新聞出版局以及桐鄉市政府四方合作共建的方式,當地政府出資3.8億元提供場地和基礎設施,浙江傳媒學院與華策集團共同出資1億元成立浙江傳策影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化管理華策電影學院的日常事務。
為了支持華策電影學院的發展,浙江省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華策電影學院仍然屬于公辦,在繼續予以財政撥款的同時,允許放開學費標準,真正按照成本收取學費。雷衛軍表示,據測算,按照新的模式,華策電影學院的學費將是普通電影學院的3倍左右,有了更充足的經費作保障,學??梢詾閷W生提供更好的師資力量和硬件條件。
華策電影學院的教育理念更加強調實踐、應用性,學生用2年時間完成課堂學習,另外2年時間在課堂外完成實踐項目??紤]到高校老師相比于行業一線人員在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對電影市場的敏感度方面還存在差距,華策電影學院還準備成立教師工作室,將實踐能力比較強、市場資源比較多的業內人士以工作室形式請進來。
雷衛軍向記者表示,向應用型轉變成敗的關鍵在于課程設置是否能符合市場的需要。為此華策電影學院積極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一是華策的項目資源將全部向學院開放,包括華策每年準備拍攝的十幾部電影和2000多集電視劇,華策還承諾每年拿出200萬元供學生創作實踐性小作品,每3年按市場化方式拍一部大片,絕大部分主創人員由華策電影學院的師生組成。二是學院正在考慮成立經濟人公司。劇組來學校選人時,學校會要求劇組將項目帶過來一起運作,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三是引導學校教師將校外接到的項目帶到學校來做,學校為項目提供場地和設備,也將項目計入教師工作量,但是要求讓一定數量的本校學生參與。
據透露,華策電影學院新校區將于2018年年底正式啟用,2018年將按照新的培養模式和新的學費標準招生,計劃每年招收250人,4年在校生人數滿員達到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