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綜藝報》:你怎么看待現在藝術院校的課程編排與影視市場的對接?藝術院校的教育體系能否滿足影視市場需求?
尤小剛:現在藝術院校的教學經驗和教材突出了幾方面問題:一是知識老化,跟不上形勢和技術的發展;二是跟不上市場的發展;三是跟不上傳播形式的發展。課堂與實踐明顯脫節。坦率說,藝術院校教學對于實踐的指導價值有限。當然也有些學校切合實際開設了一些課題,他們也努力想做好產學研結合。但整體來說,教學體系和實踐還有差距。
理論代替不了實踐,實踐脫離不開理論,但是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談,不能夠形成新理論的實踐也永遠就是一門技藝而已。
《綜藝報》:藝考畢業生在影視劇制作一線表現怎么樣,存在什么問題?
尤小剛:學生們其實也挺尷尬。他們大學本科里學的知識,嚴格來說對應不上我們的需要。學生們覺得自己大學畢業了,但在實際環節卻不如“草根”。比如有的人學編導,讓他管磁帶資料,他就不愿意;有的人學攝影,叫他推軌道車,他就覺得大材小用。現在一些教學內容安排,在影視制作中根本用不著。很多院校編導專業畢業生寫不好文章,錯別字連篇,表述也有問題。所以制作業突出感覺到實踐性職業教育必須要加強,就是需要有職業經驗的人,對影視新人進行就業前培訓必不可少。
《綜藝報》:現在職業再培訓的現狀如何?
尤小剛:現在的職業再培訓基本靠關系找人進劇組,愿意踏踏實實受累的人還能學到點真本事,不愿意吃苦的人最后還是學不到什么。國內職業培訓渠道并不通暢,現在的一些影視新人,沒有經歷過一點訓練,要他有職業精神是不可能的。
從事影視專業除了具備創意頭腦以外,還要有工匠精神。好戲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拍出來,一個光一個光地打出來,一段戲一段戲剪出來的。所以職業再培訓就是要鍛造工匠精神。
《綜藝報》:你對影視人才職業再培訓有什么建議?
尤小剛:業界深感這個問題的重要。因此,浙江京都世紀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在杭州錢塘江畔海寧鹽官古鎮建設了京都影視職業培訓學院,為企業辦學模式。這是一個高強度的、專業化職業學校,通過強化訓練課程對愿意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性職業教育。學生直接面向市場,貫通全產業鏈,與影視行業形成人才共享、團隊共享。
《綜藝報》:這個影視培訓中心具體教學體系如何?
尤小剛:學校完全是實踐性教育,按專業施教,組成20個教學班。包括編導班、宣傳策劃包裝班、攝影照明班、化妝造型班、制作技術班等。還有15個表演藝術班,每個表演班20個學生,按照1:1.5的比例8男12女。實踐性教學中再將這些學生組成訓練團隊,每個訓練團隊包含20個演員,14個其他工種人員。
教學思路是將新媒體互動、高科技技術、實踐性創作以及表演相結合。學生們在實踐中,依托自動化扮演剪輯合成技術,每周每人排練并進棚拍攝兩個影視劇經典片段,表演后,總機房按照模版自動剪輯并合成視頻短片,學生不用自己去剪片、合成、制作特效,視頻的音樂音響、動態背景全部自動添加,大大降低了教學成本。每個小組每周還要拍攝2個自創視頻作品,這些視頻都同步上網,讓網友評頭論足,并請專家導師團進行網上評點。這樣,學生們就可以直接跟粉絲、觀眾、網友互動和交流。學校會從社會上聘請優秀的、有實戰經驗的教師進行作品拍攝指導。
此外,每個團隊每月要出一部自編自導的網絡大電影。這一過程,培訓中心也會出很多選題給他們,讓他們自己來選,最后中心整合資源,擇優投資拍攝。
《綜藝報》:學校面向全國招收的學員有沒有標準和條件?
尤小剛:沒有學歷硬性條件,但有一些考量因素,比如學表演顏值要高,學化妝造型、攝影、宣傳包裝、制作技術、編導策劃的要有一定基礎。年齡在26歲以下,有些專業會適度放寬。
《綜藝報》:學校現在的籌備情況如何?
尤小剛:這個培訓學校已經籌備3年,現正在組織落實教學隊伍、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等,教學樓和設備已到位,差不多四五月份開始招生,7月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