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玲
摘要:傳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運用板書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掌握較系統的歷史文化。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呆板,教學知識點單一,難以保證教學效率。因此,教師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人物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有效方式。本文從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初中歷史人物教學,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 人物教學
歷史人物在歷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時勢造人,抑或是人造時事,每件重大歷史事件背后都有歷史人物的影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人物教學不僅能給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改變傳統教學枯燥無味的狀態,還能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下面,筆者結合日常的教學經驗,簡述了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人物教學。
一、歷史事件后的人物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事件框架教學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諸多歷史事件中,時間、地點、人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展開歷史事件后的人物教學,通過講解歷史事件,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滿、生動,事件也變得更加合理,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實際上是歲月長河中特定時間、特殊背景下的平常事件,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課程的學習中。
如人教版初中歷史課程《難忘九一八》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前后的歷史,并認識到西安事變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該課程的眾多風云人物中,筆者選擇了張學良。因為張學良在這兩大事件中都具有突出而又鮮明的形象特點,他在事件中角色的轉變正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中國人面臨的選擇,極具代表性。筆者通過講解張學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的諸多行為,以及在西安事變中的行為導致內戰的結束,使得民族危機得到解除所起到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清晰地認識和了解該階段的歷史,體會當時大背景下人物相關行為的意義,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歷史事件,避免紙上談兵,為課堂教學增添了趣味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歷史人物后的事件
教師常常發現,教學歷史事件幾乎等同于向學生的腦海中強灌不屬于他們的記憶,尤其當學生對該類歷史事件不感興趣的時候,教師更是感到無從下手。因此,在教授初中歷史課程時,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的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領悟歷史傳遞的民族精神。通過介紹歷史人物背后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如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分別講述了改革開放、港澳回歸,以及“一國兩制”重要思想等,鄧小平是這兩個單元中的核心歷史人物。筆者發現,即使他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施了半個多世紀,但只要說到沿海地區的飛速發展,他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在學習鄧小平這一歷史人物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課本知識,又體悟到了歷史的博大精深。
三、歷史人物教學重在育人
教學的核心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將學生變成死讀書,不識人間五谷的書呆子。與此同時,初中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黃金時期,初中歷史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無論是古代的朱元璋,從一介草民到披荊斬棘成為開朝皇帝,還是近現代的孫中山先生,滿腔愛國,憂天下之憂,都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牢牢抓住這一機會,為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結語
歷史,宏偉而細致,歷史人物推動著歷史的發展,豐富著歷史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從歷史事件到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到歷史事件,兩者循環往復,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歷史偉人的引導,逐步形成自己獨立而又健康鮮明的人物性格,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達到真正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極大地提高歷史教學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夏循福.讓歷史告訴“未來”——淺談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J].新課程研究,2009,(2).
[2]郭景華.重視歷史人物之“神貌”,重構歷史教學之活性[J].現代閱讀,2012,(16).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