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怡++錢文華
[摘要]十八大將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列入重要商議項目,體現出黨中央對科技型小微企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視。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一個占國民經濟很大比重的產業來說,它的蓬勃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必須與政府協同創新才能完成,這是由科技型小微企業內部利益驅動、市場競爭推動和政府政策牽動決定的。文章就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協同創新的動因做以探討。
[關鍵詞]科技型小微企業;政府;協同創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78
科技型小微企業靈活的經營方式、低廉的組織成本以及其便捷地進退轉移的優勢,適應了萬變的市場要求,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科技創新也充滿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加上政策支持、法律法規和保障體系并不完善,因此與政府協同創新勢在必行。
1內部利益驅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競爭觀念的改變,協同創新已經成為了企業間合作的重要方式。這不但可以實現知識、技術加速發展和企業協同創新,同時也可以分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創新失敗的風險,降低企業發展成本壓力。所有中小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都有共同的主要障礙,包括資金、信息、技術和人才等方面。任何一種合作形式的原動力都來自于企業對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1]正是為了彌補企業自身的這些不足點,科技型小微企業才會向外界尋求對象來進行協同創新,這同時也是他們與政府協同創新的內部利益驅動。
11企業資金短缺
許多科技型小微企業在自身運營經費上會遇到很大的問題,資金緊張也是長期困擾小微型企業的難題,這同時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羅仲偉在《加快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思路》中提到過,如今我國很多中小企業都會遇到因為受其企業自身規模的影響根本沒有開發的經費,即使有開發經費也往往不足銷售額的1%,更何況小微企業的自我積累能力也相對比較薄弱。[2]然而,也是由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企業規模較小,銀行會綜合考慮企業的信貸風險和信貸成本等因素,往往不愿意向這些小微企業提供太多的貸款,所以也導致了科技型小微企業處于融資困難、運作不順、無力開發科研的尷尬局面。在科技型小微企業與政府部門協同創新過程當中,政府能夠通過相應政策鼓勵銀行給小微型企業貸款,給科技型小微企業建立相應的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等來為科技型小微企業緩解運營發展資金緊缺問題。
12信息資源缺乏
企業認識技術和市場的重要因素就是外部信息,然而由于相對于小微型企業,大企業更容易獲得圖書館或者是信息機構的服務,信息渠道也相對較多,所以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信息通常都掌握在大型企業或者是行業核心企業手中。同時,科技型小微企業又由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導致收集外部信息的能力較差,無法建立與大型企業、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的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因此技術壁壘和信息封鎖難以避免。這些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決策者也沒有辦法準確地把握當前相關技術的發展動態,無法及時地把握時機,阻礙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進程。在整個行業當中,科技型小微企業和大型企業對于信息接收的不對稱性也會導致行業內部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不高,流通的渠道不通暢,信息交易的成本大、風險性高。[3]
13優秀人才緊缺
小微企業缺少技術性人才是在世界各國都會普遍發生的問題。在我國,技術研發的科技人員大部分都在企業外,而在企業內部的科研力量也主要分布在少數的大型企業之中,所以小微型企業的技術人員處于嚴重緊缺的狀態。我國的小微企業對于公司內部科技人員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同時也因為他們很難落實相應的知識分配和參與、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機制,那些素質高能力強的科技型人才也不能從中得到相應的高薪待遇,從而導致了現在科技型小微企業人才嚴重流失,內部人員綜合素質、科研水平較低,企業發展持久力受到影響的狀態。科技型人才的缺乏同時也會導致企業技術研發的能力不足,而現在我國大多數小微企業自身都缺乏較高的技術儲備和科研能力,大多都是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這種行業狀況也導致了我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很難在行業中把握技術創新的先機。
14抗風險能力薄弱
所有的科研創新都或多或少伴隨著一定風險,當科技型小微企業想要獲得利益時,他們也必須面對相應的創新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僅來自于企業外部,例如當前市場環境,國際形勢等,同時還有一部分的風險來自企業自身;例如信息獲取不完善,或者是科研創新的盲目性。相對于大型企業,科技型小微企業既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沒有成熟的經驗來抵抗所面臨的風險。當真正的風險或者是前所未有的新風險來臨的時候,還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而變得束手無策。雖然科技型小微企業可能會通過一次成功的創新成果獲得巨額的利潤或者是給企業的產品品質、企業知名度帶來一次巨大的提升,但是這種小微企業也非常可能因為一次技術創新失敗而受到巨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2市場競爭推動
從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它的發展時時都面臨著生存的壓力。科技型小微企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國產品極度短缺時代,小微企業作為新興產業引起人們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社會對科技依賴程度不斷增加,由此科技型小微企業也越來越受到歡迎,沿海地區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推動著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科技型小微企業也在不斷遭受著世界經濟的挑戰,例如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歐債危機等,加之國內市場也在不斷地變化,科技型小微企業遭受著市場的雙重壓力和挑戰。
從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整個發展過程的企業數量來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日益激烈。科技型小微企業雖然企業規模小,但是因其龐大的數量,成為了國民經濟的主要原動力,它的長足發展關乎著國民經濟的興旺。自從我國2014年3月啟動以工商登記為切入點的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截至2015年的8月底,新登記的小微企業為600萬戶,增長了331%,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09萬戶,然而改革前只有7000戶。[4]正是在小企業飛速的發展和擴大當中,科技型小微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