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摘要]土耳其作為中東地區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1800—1980年,土耳其(前身為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從以出口原材料為主的半殖民地經濟到以國家主義為主的經濟發展轉變,最終走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全方位開放的經濟發展之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一方面是土耳其客觀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順應國際經濟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土耳其;經濟;政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4
1引言
土耳其國家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始于19世紀。到20世紀80年代,土耳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較19世紀已翻了近五番,人均預期壽命由32歲提高到62歲。[ZW(]TaMer etin And 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ZW)]此外,土耳其國家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和城市化同樣也起步于19世紀,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增速才明顯加快。人口數量由1880年的1300萬增加到1950年的2100萬、2010年的7200萬。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由25%提升到2010年超過70%的水平[ZW(]Ibd[ZW)]。
從人均購買力來看,1820年,土耳其人均購買力水平只相當于西歐的52%。1880年,土耳其人均GDP達到850美元,約合西歐和北美人均GDP的39%,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均GDP的47%。1913年,土耳其人均GDP為西歐和北美人均GDP的29%,為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168%。②“二戰”后土耳其的經濟有了迅猛的發展。截至1980年,土耳其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31%,人均GDP已達4000美元,為同時期高收入國家水平(如西歐、美國)的25%,發展中國家水平的220%。②
2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
21“開放”經濟發展模式(1800—1912)
19世紀時,為了應對國內外一系列復雜嚴峻的挑戰,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的前身)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是始于19世紀上半葉中期的坦齊馬特改革[ZW(]1839年11月,奧斯曼帝國年輕的新蘇丹阿卜杜梅吉德(1839—1861年)頒布敕令,宣布在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進行改革。從此開始了延續三十七年之久的改革時期,直到1876年宣布立憲為止。“改革”一詞在土耳其語中叫“坦齊馬特”,根據敕令推行的改革,稱之為坦齊馬特改革。[ZW)],該改革涉及多個方面,如軍事、行政、教育、法律等。此外,奧斯曼帝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進一步加速整合。1838年,中央政府先后與多個歐洲國家簽訂多項自由貿易協定。1820—1914年,帝國的對外貿易額增長了近十倍①。出口商品多為農產品、食品和原材料;進口商品主要包括棉紡織品、食物、各式各樣的機械和工業半成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奧斯曼帝國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大量擁有家畜和土地等生產資料,但缺乏技能的家庭式作坊是從事生產的基本單元。農業商業化的推進伴隨著經濟作物逐步取代糧食成為農業的主要作物而迅速鋪開。生產方式仍是以手工生產為主。現代意義的工廠化生產模式(如以蒸氣為動力的面粉廠、皮革廠、紡織廠、玻璃作坊、磚廠等)直到19世紀末期才開始出現。
同時,當時經濟發展的另一顯著特征是外國資本的大量出現。“一戰”前,外國公司將60%的資本投入了鐵路建設上[ZW(]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London:Pluto Press,2005:34[ZW)]。隨著連通農業產區與主要港口鐵路的陸續通車,帝國的農業商業化進程加快。此外,外國公司還把資本投入別的一些行業,如港口、造船、保險和公用事業等。相比之下,農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獲得的資金支持明顯不足。隨后西方列強先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帝國獲得了多項特權,如獨立審判權、稅率較低的關稅等,這些因素讓本就舉步維艱的民族工業發民越發艱難。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在“一戰”爆發前,帝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年均增長率不足1%①,而增長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農產品的出口。相比之下,工業發展異常緩慢。
22國家主義經濟發展模式(1912—1950)
1912—1913年爆發的巴爾干戰爭及隨后爆發的土耳其獨立戰爭(1920—1922)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據統計,包括軍人、平民在內的人員死亡高達200萬。此外,150萬原先生活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亞美尼亞人由于國家政策的改變或被驅逐出境或被殺或死于疾病。土耳其人口由1914年的1700萬下降到1924年年末的1300萬。人員的大量傷亡、機器損毀等因素引發國家多個經濟部門面臨崩潰的邊緣,如農業、采礦業等。據統計,1923年土耳其人均GDP只有1914年的40%②。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隨后,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步驟,國家投入巨資修建鐵路和對國內私營資本進行國有化改造。
1924年,政府廢除了農業稅。1929—1933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給土耳其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農產品價格斷崖式下跌,進而導致國內很多以農業產品出口為主的地區農業發展趨于崩潰,如西安納托利亞地區、黑海東岸以及南部的阿達那等地。政府被迫于1930年宣布實施國家主義經濟政策[ZW(]國家主義經濟原則,1931年月20日,凱末爾正式提出了國家主義經濟原則的主張。主要內容有:以俄為師,制定五年發展計劃;強化國家計劃管理;嚴格經濟總體控制;實行外資企業國有化,優先發展國營企業;高筑關稅壁壘,改造進口替代戰略。[ZW)]。隨后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幫助下于1934年正式實施。到20世紀30年代末,土耳其經濟發展不僅擺脫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而且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有控股的企業已在國民經濟中的許多部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絲織業、冶煉、制糖、水泥和采礦等行業。交通運輸方面,鐵路通車里程達7381公里,公路里程達40900公里;工業發展迅猛,工業總產值增長了近6倍,達到 33100萬里拉。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2%。農業部門雇用了全國超過3/4的勞動力,創造了國家近一半的GDP產值②。
土耳其盡管未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仍然不得不動員百萬軍隊陳兵邊境,以防法西斯的入侵。對外貿易的下滑以及龐大的軍費開支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據統計,到“二戰”末期,土耳其國內的GDP下降了35%,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小麥產量只有戰前的一半。隨之而來的是物價飛漲以及政府維持對城市供應生活必需品難度的增加[ZW(]TaMer etin And 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ZW)]。在此大背景下,政府不得不通過實施貨幣擴張政策來維持巨額的國防開支。隨后高通貨膨脹率、人員大量傷亡、物資極度匱乏成為生活的常態[ZW(]共和人民黨,1923年9月9日,人民黨正式成立。1924年11月10日,人民黨改為共和人民黨。該黨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土耳其開放黨禁之前,為國內唯一合法且執政黨。在隨后的多黨制時代,該黨先后多次單獨或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ZW)]。
總之,這一時期內土耳其推行國家主義經濟政策的根本初衷只是為了換取經濟的增長和經濟模式的轉變,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爭議,其根本缺陷在于排斥和限制市場,長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那種在工業化建設中不計代價,不講效益的發展方式都嚴重扼殺了土耳其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生機,最終導致戰后國家主義經濟體制的衰亡。
23戰后的混合制經濟發展模式(1950—1980)
20世紀40年代末,土耳其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從國內看,很多政黨對執政的共和人民黨一黨專制表示不滿。他們呼吁渴望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減少政府的干預;從國外看,美國在“二戰”中的崛起以及戰后獨霸世界并長期存在打破了原先世界政治格局多及化的局面;而蘇聯對于土耳其領土的要求迫使其不得不與美國和西方世界加強合作。
20世紀50年代民主黨政府上臺執政后,對國家經濟領域內的方針政策做出巨大修改與調整,奉行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政策,逐步減少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擾。
民主黨政府一方面鼓勵私人經濟的發展,大規模地引進外資。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信貸措施來保障私人經濟的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私人企業數量 由1951年的660家增加到1960年的5284家②。此外,戰后私人經濟的發展也培養了一大批精力旺盛、具有創新觀念、具備優秀管理能力的企業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勵外商投資。政府先后于1950年、1951年兩次頒布法令鼓勵外資的法令,大批外國投資者到土耳其投資。1951—1960年,外國投資額平均每年達到 2200萬里拉。1951—1960年,土耳其批準外國投資額為547億里拉[ZW(]彭樹智主編,黃維民著:《中東國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ZW)]。
此外,民主黨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并給予巨大投入,先后采取多種措施來刺激農業發展,如在廣大農村大規模實行機械化,加速國有土地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等。得益于此,1953年土耳其農業產量比1947年翻了一番,小麥產量增長了兩倍,水果、蔬菜以及別的農產品增長速度更快④。
上世紀50年代后期,隨著國內通貨膨脹的加劇、外匯市場危機的出現以及消費品供應的大量短缺,民主黨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并最終引發財政赤字、通貨膨脹。1952年,土耳其的外債是775億里拉,1960年增加到50億里拉,內債高達100億里拉④。1958年政府不得不接受由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組織(OECD)[ZW(]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前身是1947年由美國和加拿大發起,成立于1948年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后來其成員國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國家。1961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改名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ZW)]共同提出的解決方案。
1960年軍方發動政變,推翻了民主黨執政的政府。隨后土耳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61年土耳其頒布新憲法,從法律上確定國家為一個混合型的經濟體制,即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經濟與私有經濟,計劃與市場并存的混合型經濟體制。隨后的歷屆政府都堅定執行這一重要經濟發展原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政府逐步將基礎設施和重工業私人開放,金屬制造、機器制造、汽車制造業有很大發展。到1970年,土耳其的私人企業已經發展到175萬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1968年是210家,1973年是470家,1977年達到1584家④。私人企業幾乎壟斷了羽絨皮鞋業、橡膠業、玻璃與玻璃器皿業以及科學儀器設備業的全部生產。同時期經濟發展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勞務輸出創匯,西歐各國成為土耳其勞務輸出的最大市場,每年對外勞務輸出100萬人,創匯達947億美元④。
截至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前,土耳其的經濟發展相當不錯,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率也達到36%。在農業方面,農業產量以年均3%的速度快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土耳其農業開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利于農業機械、農業設備、化肥、灌溉和良種的廣泛推廣使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數倍之多。工業方面,鋼產量由1266萬噸增加到3258萬噸,水泥由3244萬噸增加到15043萬噸;棉毛紡織品增長了50%以上。彭樹智主編,黃維民著:《中東國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0世紀70年代前期,土耳其經濟發展進一步向好。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7%、工業生產年均增長9%,農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為32%[ZW(]Tamer Etin,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10[ZW)],為中東地區工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此外,政府開始在對外貿易中實行較為自由的政策,對從國外進口商品的控制放寬,對出口商品予以退還出口稅,并對進口貨實行政策,使得土耳其的出口額逐年遞增。1970—1979年土耳其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為08%;紡織品、玻璃制品、陶瓷和有色金屬產品成為貿易出口的主要產品。
但好景不長,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土耳其經濟發展遭受兩次沉重打擊。第一次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引發能源價格的爆漲,使土耳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土耳其為進口原油所支付的費用由1973年的227億美元增加到1975年的811億美元、1976年的1126億美元。1977年,進口石油的費用占全年出口總值的84%;貿易赤字也由1973年的769億美元猛增到1975年的33億美元[ZW(]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London:Pluto Press,2005:37[ZW)]。第二次沖擊是在1978—1980年,由于政府內債外債負擔過大引發的經濟危機。政府為刺激經濟,長期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外債總額逐年攀升,政府已無力償還高額的外債(其占GDP的比重由9%上升至24%)①。隨著石油價格的爆漲,經常性的停電對工業生產和居民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由于進口貨物的短缺以及政府對價格實行管控,生活必需品的大量短缺在全國陸續出現。經濟危機、政治腐敗、政黨分裂、民眾抗議等現象的出現無疑把土耳其帶到了內戰的邊緣。1980年軍方再次發動政變,接管政府。
3結論
通過對1800—1980年土耳其國內經濟發展歷程的分析,不難看出,經濟制度及政策不僅是決定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至關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決定社會不同群體如何分配財富的主要力量。從發展歷程看,土耳其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多個不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是服務于增加城市貴族和資本家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利益的訴求,進而實現他們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塑造;同時每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都因制度層面的缺陷而被迫中斷。
土耳其國家政治體系的特點決定了政府當局多執政時間較短,且執行力不足,政府常常由于某些現實因素,如財政赤字、特定階層利益等采取短視政策。而來自政治和宏觀經濟層面的不穩定則加劇了這種局面的出現。軟弱的政府很難將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整合在一起,以此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隨著20世紀80年代素有經濟設計師之稱的厄扎爾總理的上臺執政,土耳其的經濟發展逐步邁向了正軌。可以說1800—1980年土耳其的經濟發展充滿各種艱辛和坎坷,其中的經歷值得其他與其有著類似經歷的國家進行借鑒。
參考文獻:
[1]彭樹智,黃維民中東國家通史·土耳其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黃維民戰后土耳其經濟發展的歷史考察與評析[J].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3]姜明新土耳其經濟政策從自由主義到國家主義的演變[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6)
[4]田文林土耳其經濟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訓啟示[J].經濟導刊,2014(3)
[5]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 [M].London:Pluto Press,2005
[6]Tamer etin,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M].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