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涵

[摘要]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由美國主導,12個鄰太平洋國家參與談判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被認為是當今最全面和最重要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TPP協議最終于2016年年初得以十二國一致同意,其全覆蓋、寬領域和高標準的特點給國際多邊貿易樹立了新風向,也給最終沒有加入的中國帶來了在知識產權、農業生產和國有企業發展等各方面的挑戰和機遇,中國應該樹立開放和積極的心態迎接危機,在追求自身發展完善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與其他國家共贏的多邊貿易建設。
[關鍵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國際貿易;TPP談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9
1TPP的談判和內容
11TPP的談判過程
在APEC的建立和WTO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緩慢的背景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發展迅速。在中國-東盟、日本-東盟、韓國-東盟FTA的成功簽署后,亞太地區成為FTA的中心。文萊、新加坡、澳大利亞三國在2005年簽訂TPSEP(TPP的前身),這為TPP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008年,在金融危機爆發和美國戰略中心轉移到亞太地區的背景下,美國加入TPP談判并且成為主導國家。隨后日本、加拿大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加入,使TPP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015年10月5日,美、日等十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達成一致,TPP取得自談判以來最重大的成果。2016年2月4日,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文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以及越南12個國家于奧克蘭正式簽訂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即TPP。
12TPP談判的特點
TPP的成員國在自然地理、經濟狀況和政治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異。12個成員國既有來自南半球的國家也有來自北半球的國家,遍布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鴻溝難以逾越,經濟結構也各有側重,社會制度分庭抗禮,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互相妥協。宗教信仰上,既有以信奉基督教為主的國家也有信奉佛教為主的國家。這些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多邊貿易國家之間的互補,但是差異本身也導致各個國家的利益訴求存在較大的分化,為談判和合作帶來艱難的考驗。
協議內容大量體現美國自由貿易理念和戰略性利益考慮。TPP協議在美國加入之后成為美國所主導的談判協議,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奧巴馬要求實現五年出口倍增計劃,要求五年之內美國出口增加一倍,而亞太地區是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自然成為美國追求貿易增長的重要戰場。如美國為自身具有超高優勢的知識密集型的創新產業拔高了知識產權的標準,為美國鞏固自身的利益排除一些國家的后發優勢的干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TPP協議的內容
協議內容的總體特點是:全覆蓋、寬領域、高標準。全覆蓋體現在涵蓋大多數亞太地區FTA尚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條款。寬領域體現在條款內容兼容并包,并注重數字經濟的創新。鼓勵電子商務發展,有條款規定投資、金融服務和服務貿易同樣適用于以電子方式提供的服務,締約方不能對其他締約方的數字產品征收關稅。高標準體現在要求商品貿易的全部貿易品采取零關稅,對服務貿易的幾乎所有服務部門給予準入前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僅對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國防金融等特殊領域設置例外條款。在對外投資上采用“負面清單”這一方式;TPP在知識產權領域標準遠高于WTO;TPP協議增設勞工和環境條款;TPP協議對國企的條款十分細致,在文本中提到取消國企支持與福利及保護外國私企等內容。TPP文本目錄內容見下表。
2TPP對中國的影響:危險與機遇并存
TPP條款的高標準從短期來看會增加中國的企業成本和國外制裁,但是長期來看有利于加速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體制改革的進程。
TPP對知識產權的高要求會增加我國技術進口成本,根據知識產權條款,以往免費的專利將會變為付費。但是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不斷增強,雖然相對于美國日本還有一定差距,但是相比一般的TPP國家還是更具有優勢。知識產權的條款也可以長期保護我國的利益,滿足我國未來的訴求。
TPP的“國有企業中性”條款會使得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成本上的硬預算,使我國國企很難接受資金支持和政府補貼,創新發展在融資上遭遇困境。但是競爭中性本身的要求是希望國企可以在市場上與其他企業公平競爭,并不排斥國有企業,這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大量行業都會大幅降低關稅,這會使我國產業調整面臨很大的壓力但是也會給民族品牌的發展帶來空間,降低企業成本,改善國民生活。
TPP使我國農產品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將會對我國農產品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影響。但是我國為了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將會注重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我國農業發展。
但是不論如何,中國加入TPP的收益要低于推動“10+3”(東盟+中日韓)多邊自由貿易,而且TPP將會使美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從而影響中國和東盟的交往,也會影響與日本韓國的博弈,使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市場的話語權變小。
3我國的應對態度和措施
目前在國內,應對 TPP有兩種主流態度:一種是認可TPP協議代表未來世界多邊貿易的發展趨勢,中國應該盡快爭取加入并且努力適應,不然會在之后的國際貿易中更加被動;另一種是認為TPP協定本質是美國針對中國而出現的,所以中國肯定最終無法加入TPP,而且TPP協定地區缺乏了中國市場本身也是不完整的,沒有把中國市場納入會讓該協定的影響力大大受限,中國大可不必理會TPP協定,應該把精力放在構建以自身為主導的亞太多邊貿易區。
但無論如何,TPP會讓中國承受不小的壓力,但中國不應急于盲目跟隨,但也不應盲目樂觀和一味排斥,抱以開放的心態追求自身的進步,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各種挑戰。無論如何,要保持對TPP的研究和關注,更要穩步推進自身在亞太地區多邊貿易建設,特別是中國-東盟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中日韓是亞洲地區極為重要的經濟體,也是全球范圍內的貿易大國,中國推動中日韓貿易區建設對于自身擴大出口、引進外資和調整產業結構都有重大意義,且將會大大降低TPP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此外,也需要保持和加強與美國的對話交流,求同存異,尋找兩國共贏的戰略合作點。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上對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雖然兩國在多個行業存在不可避免的強勢競爭關系,但互補的空間也很大,兩國也是彼此非常重要的經貿伙伴,只有充分合作才能實現雙贏。
無論外面的格局如何變化,中國自身的深入改革,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追求不會變,TPP的出現更是中國突破國內阻力的重要助力。在競爭的壓力下,中國金融市場的監管和秩序、農業生產的效率、國有企業的活力、制造業的創新升級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勵。
參考文獻:
[1]賈麗娜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及其影響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2]劉中偉,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研究前沿與架構[J].當代亞太,2012(1)
[3]金中夏,袁佳,張薇TPP對中國的挑戰及中國的選擇[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6)
[4]吳澗生,曲鳳杰,關秀麗,等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趨勢、影響及戰略對策[J].國際經濟評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