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民族文化事業,東南衛視正在用一個個小目標,踐行著大愿景,民族音樂真人秀《天籟之聲》便是這些小目標的其中之一。該節目由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指導,東南衛視、海峽衛視聯合北京天成嘉華文化傳媒共同出品。
“將原住民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聽著是滿滿的感動,無限的好聽……”《天籟之聲》則試圖用一種創新思路將專業與通俗、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力求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與傳統綜藝節目側重造星、消費明星不同,《天籟之聲》更注重音樂本身,登上這個舞臺的歌手作為“天籟之聲”的求索者,也是帶領人們探訪中華民族音樂千年悠悠之夢的引航人。秉承“原創+民族,創新+傳承”的節目理念,《天籟之聲》以尊重音樂、尊重歌手、尊重工匠精神的立場,最大限度配合歌手的舞臺演繹,以保證民族音樂原汁原味的呈現效果。節目自播出以來,收獲良好口碑和影響力,得到業界、學術界、媒體和觀眾等多方面好評。
2017年2月23日,大型民族音樂真人秀《天籟之聲》節目研討會在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隆重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肖黨榮,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巡視員任烏晶,東南衛視總監陳加偉,海峽衛視副總監方少勇,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副主任陳丹,百集專題紀錄片《民族文化之旅》總制片人、北京天成嘉華文化傳媒董事長張爽,百集專題紀錄片《民族文化之旅》總策劃、中國唱片總公司原黨委書記趙大新,百集專題紀錄片《民族文化之旅》總撰稿、國家民委原經濟司巡視員王鐵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電視節目模式研究專家冷凇,《天籟之聲》節目音樂總監譚伊哲,總策劃武毅,藝人代表哈雅樂團創始人張全勝,以及來自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30余家媒體的記者、共5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討會。與會的嘉賓及學者對《天籟之聲》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的創新與探索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對節目日后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深挖廣拓,鼓蕩更強的文化自信
《天籟之聲》是“眾聲喧嘩里內觀獨步者之一”,“醉夢浮華里清音獨奏者之一”,節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好。可以這樣說,《天籟之聲》是當前電視綜藝節目里,黨和國家文藝方針政策的生動實踐者之一,已經和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站在了一起,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用自己的行動和探索,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揮灑耕耘。福建東南衛視、海峽衛視與中央電視臺同聲相和、同頻共振,為廣播電視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積極而有效的實踐,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和示范意義。如果說幾年前電視文化節目的出現,是無意識的自發行為,那現在的《天籟之聲》和《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就是理論上清醒之后的自覺行動,是貫徹落實中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先行者和優秀代表。希望《天籟之聲》等優秀傳統文化節目,深挖廣拓、研究規律、做出特色,用獨特的奏鳴,鼓蕩起更多更強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天籟之聲》要承擔傳播文化的重任
擁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我覺得用這三點來概括《天籟之聲》還是比較準確的。《天籟之聲》節目組的責任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天籟之聲》中民族音樂的改編體現了時尚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讓民族音樂更加易于流傳。而接下來,節目還應該擔任更重的責任,雖然是一個大眾娛樂的節目,但還是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責任,一定要有文化內涵,要有文化底蘊,向觀眾傳達更加準確、豐富的信息,我覺得《天籟之聲》在這個方面還要繼續做的更好。
陳加偉:在民族基因中尋找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之一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非常及時。中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我們民族最輝煌燦爛的文化都在民族的基因里面。
古人曾說,當文化不自信,價值觀不明確的時候,就到民間去找,到民族基因里面去找。《天籟之聲》要做的就是把外殼稍微剝開一點兒,讓大家看到厚重的民族文化內核。《天籟之聲》與其他音樂節目有很大的不同,它非常厚重。有時候臺上歌手的很多唱法甚至歌詞大家都聽不懂,但是卻能給觀眾帶來深深的震撼,這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
今天研討會的一個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在大家的幫助之下將節目做得更好,讓《天籟之聲》不僅僅做一季,將來也能繼續做下去,通過節目把中國最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展現給全世界。
《天籟之聲》是對民族文化傳播的
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很敬佩《天籟之聲》制作單位的專業素養、職業敏銳和社會擔當。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作為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挖掘、整理、研究、展示和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己任,隨著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共同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們民族文化宮積極探索的方向。本次國家民委民族文化宮作為主導單位參與《天籟之聲》的制作,就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國家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戰略,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把中國的多民族文化運用大眾傳播手段進行廣泛的傳播,通過構建好文化自信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天籟之聲》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示范。
民族文化需要抓住年輕觀眾
天成嘉華與東南衛視、海峽衛視聯合制作的《天籟之聲》,是《民族文化之旅》在民族音樂板塊上就傳承創新的一種探索。民族文化是非常有激情、非常活躍、非常有代表性的,我們希望在向全社會、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形式和手法,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看到、體會到民族歌曲、民族文化之美。
在《天籟之聲》中,新疆的克爾曼老師演唱了一首《青春舞曲》,他將弗拉明戈的元素非常恰當的融入到這首歌里面,既保持了民族歌曲的原汁原味,又以國際視角的審美因素進行了全新的演繹,現場特別有感染力,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跟著載歌載舞。他們真的喜歡,我覺得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要創新性解決渠道和市場通路問題
在流行文化、娛樂文化占據人們視聽的時代,有勇氣來做《天籟之聲》這樣一個貌似不太討好的事情,而且事實上還做的很討好,這就說明節目出品單位是很有眼光的。
從大家對《天籟之聲》節目的肯定也可以看出,文化尋根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社會發展形成經濟自信之后,培養文化自信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如何把它做好呢?互聯網時代正在形成一種完全跟過去不同的傳播狀態、需求狀態和價值實現狀態,做文化傳承的東西很可能投入很大、產出很小,不是因為做的事不對,而是做的方式可能有問題,或者說跟當下的技術線、市場線之間有一些不入軌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渠道中斷、渠道失靈、市場失靈的狀態。所以節目最大的創新應該體現在如何解決這些失靈、斷尾的技術和市場通路的問題上。
作為一檔民族音樂真人秀節目,《天籟之聲》接下來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如何找到經典與當今大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二是走向世界要解決如何跨越國際文化市場的門檻的問題;三是在網絡傳播時代,如何用適合網絡傳播的方式形成我們的傳播效應。
《天籟之聲》是一檔有情懷、有智慧、有價值的節目
看過《天籟之聲》我的直覺就是三個“有”,有情懷、有智慧、有價值。
有情懷,《天籟之聲》帶著一種使命在里面,是發自內心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民族文化基因傳承的珍惜和珍視。
有智慧,第一是它的模式,任務邀約或主題定制的方式,由媒體向歌手下訂單。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第二是它的制作,草根和時尚有機結合,把草根、民族的唱法加上了時尚和現代化的包裝。
有價值,第一毫無疑問是政治價值,《天籟之聲》絕對是高揚主旋律的典范之作,無論是從為人民服務,還是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民族團結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契合點;第二是文化價值,它對當代群眾文化的激發,對文化建構也是意義重大的;第三是傳媒價值,《天籟之聲》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性,相信它會帶動一批傳媒,特別是電視傳媒,沿著這樣的方向繼續探索。
從長遠來看,中國豐厚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載體,我們自身的文化多樣性在未來恰恰是對整個人類文化的創造創新和可持續性的一個保障。《天籟之聲》帶著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的使命,已經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期待它后面有更遠的路去走,產生更好的效應。
《天籟之聲》體現了文化擔當
《天籟之聲》最重要的就是體現了文化擔當。現在電視平臺被市場的單一邏輯推動的比較厲害,有時候文化建設、文化建構的邏輯可能在里面起的作用比較小,我覺得《天籟之聲》這個節目是當前中國電視界的一股清流,無論是風格、唱法和它體現出來的文化要素,都體現了一種文化擔當。
我的建議有三個方面:一是增加一些專業性,加強對現場及細節的解讀;二是讓差異性變成共享,不同的旋律,共同的情感;三是人格化的包裝,要抓到這些少數民族歌手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他們的生活不同,表達情感的方式可能也不一樣。
《天籟之聲》讓音樂類節目走出熱鬧喧囂
《天籟之聲》自2017年1月26日在東南衛視和海峽衛同步播出以來,收獲了非常好的口碑,得到了業界、學術界和觀眾等多方面的好評,被譽為音樂類節目當中的一股清流。這個節目無論從傳承民族音樂、傳播民族文化、彰顯民族自信的角度,還是節目創新的角度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
《天籟之聲》以不落窠臼的苦心孵化、不忘初心的文化堅守以及不負真心的國際定位打造了一檔原創的、民族的、藝術的同時也是世界的綜藝節目,真正改變了音樂類節目的創作方法和觀眾的審美期待,讓音樂類節目走出熱鬧喧囂。
《天籟之聲》是民族音樂沉淀后的爆發
《天籟之聲》這個節目出彩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民族問題特別重視,開了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民族工作會議上對民族文化發展提出了要求。它是符合中央民族文化,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產物。
很多音樂人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將音樂做成世界級的音樂,得到國際認可。所謂的世界音樂就是民族音樂的流通性、傳統音樂的現代化。《天籟之聲》是一批歌手在研究民族音樂如何發展,沉淀了很長時間后的一次迸發。
打動觀眾的是作品本身
與近幾年一些音樂節目的華麗包裝有很大不同,《天籟之聲》打動觀眾不是音樂之外的形式,而是音樂作品的本身。導演在下任務的時候要求歌手通過作品來表現民族的真實形象,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對于傳統音樂的熱心與尊重,以及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們用充滿鄉土氣味的歌聲,表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展現了一種自然美。這些作品為什么成功,就是因為它們突出的表現了各民族的音樂個性。此外,《天籟之聲》在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還創新性的融合世界元素,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
一切都服務于中國的音樂靈魂
2016年4月,我在美國哈佛中文論壇演講時提出了一個概念“東魂西技”。我們在傳統音樂、民族音樂領域不缺大師,但在流行音樂、現代音樂方面,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想用西方優秀的音樂手法和音樂體系來重新武裝我們的傳統音樂。回國以后就遇到了《天籟之聲》這個平臺,所以我才有發揮的空間。在《天籟之聲》的音樂改編中,我運用了大量的西方音樂手法,不變的是一切都服務于中國的音樂靈魂。我的另一個想法就是在節目中實現“民族大融合”,像格萊美上碧昂斯用的中東方式,蕾哈娜用的印度元素。民族音樂融合了,那中國音樂走向世界也就能夠實現融合了。
將民族文化傳承融入節目的血脈
陳加偉先生在這個節目制作之初說過一句話,他說任何一個制作方和媒體,都希望節目有很高的收視率,但是如果說你們能夠站在一個民族的角度去分析什么叫民族,民族的基因是什么,民族的基因對于音樂的意義是什么的話,那么你們不要考慮收視率了,大膽做下去。我很感謝東南衛視!
大家一直在講傳承,《天籟之聲》不僅僅在用節目表達傳承,其實幕后有著很多這樣的故事。一位90后歌手,他在介紹合作伙伴時是這樣說的——“這位是我的老師,他當年是搖滾老師,這位是我的學生。此時此刻我站在這里,想通過我們三個人的組合和這首歌的呈現告訴人們什么叫傳承。”當時我的眼圈兒紅了。這個節目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這個節目的影響也剛剛開始,我希望它會越來越好。
向世界傳達“來自中國的聲音”
哈雅來自于蒙古語“邊緣”的意思,他們說為什么不取個成吉思汗這樣有力量的名字?第一,我來自于邊緣地區,我生活在內蒙古草原,就是一個牧民的孩子,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跟蒙古文化有關的事情。第二,我覺得好聽的民族音樂都處于邊緣的狀態,邊緣并不是什么壞事,有一天當我帶著自己的音樂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它就不是邊緣了,而是中國音樂的代表。帶著這樣的愿望,我堅持了十年。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參加了《天籟之聲》,我覺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組織和平臺。節目組用包容的心態,勤奮的工作態度完成了不同民族的音樂融合。我認為這個節目是真正走在世界前沿,可以拍著胸脯說“這是來自中國的聲音”的一檔節目。